《計算器的認識和簡單應用》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計算器面板上的按鍵名稱和功能,初步學會簡單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較大數目的四則能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通過對計算器的使用,體驗它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體會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
1.每個學生自備一個計算器。
2.教師制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這兩年我們學校的變化特別大,校園的環境越來越美了。上學期學校粉刷了教學樓,這學期又為同學們購置了新桌椅。
問:你能算算每套桌椅多少錢嗎?
生:每套桌椅:115元。
師:購置一套桌椅就要115元,你能快速地算出2套桌椅多少錢?10套呢?
每套桌椅115元,每人一套全校共需多少錢?
師:那么學校這次為全校同學更換桌椅共花多少錢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幫助學校快速、準確地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多數學生用筆算,時間較長;個別學生用自帶的計算器算。)
二、嘗試研究
1.匯報結果。
師:(問用計算器計算的同學)你怎么算得這么快?(生:我是用計算器算的。)噢,還有哪些同學是用計算器算的?你是怎么想到用計算器算的?(生:計算器算得快、準。)你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師隨學生演示把題寫完整)
師:其他同學用什么方法算的?能給大家說說嗎?(展示筆算過程)
師:同學們給我們介紹了筆算和用計算器算這兩種方法,請你反思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用哪種計算方法好?為什么?(學生初步體會計算器的優越性)
小結:同學們已經發現在計算較大數目時用計算器算好,使用計算器的好處是快捷、準確。(板書)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計算器的認識和簡單應用”。
2.探究新知。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人們用計算器?(展示)對計算器你還有哪些了解,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簡單介紹)
師:(課件出示計算器)你能看著這個計算器給大家介紹一下嗎?(學生介紹按鍵名稱,同時介紹它的功能。)
師:(其他鍵由教師介紹)同學們介紹的這些按鍵都是我們常用的基本鍵,有些鍵由于我們學的知識有限現在還不能用,可以將來再學習,不同的計算器還有一些特殊的功能鍵,我們可以在需要時邊用邊學。
師:剛才XX同學用計算器解決了問題,其他同學想不想也用計算器算幾道題?
出示:2836+1397= 40000-19036=
637×842= 18576÷48×56=
要求:兩人一組,用計算器計算。算完后說一說:怎樣用計算器算一道題?
反饋:你是怎樣檢查的?637×842=(用結果除以842看是否得637)(總結方法,師板書)
三、實踐應用
師:我們來解決幾個生活中的問題。
1.長頸鹿媽媽身高502厘米,長頸鹿寶寶身高198厘米。身高相差多少米?
2.每架玩具飛機5元,四一班15人購買這種飛機。共花多少元?
3.特價牛奶29元1箱,買15箱大約帶多少錢?
4.宇宙飛船在約21小時的飛行中共繞地球14圈,進行600 000千米旅行。飛船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結果保留整數)
請小組合作任選兩道題研究。思考:當你遇到這種問題時,你打算怎樣解決?
(多數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個別學生發現有的題不用計算器也可以計算,在反饋中經過同學間的討論發現:第一題可以簡算,第二題可以口算,第三題可以估算。)
師:反思一下,關于計算器的使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根據問題的特點合理選擇計算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想談的嗎?
師:有些同學還發現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在課后通過書籍、網絡等渠道繼續學習。
[課后反思]
1.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實際出發。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在設計教案之前,我對兩個班的學生(74人)進行了調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過計算器,其他學生都會使用計算器。有的是家長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計算器按按就會了,所以用計算器計算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在本節課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介紹計算器的按鍵及功能,教師做補充的環節,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價值與應用上。
2.巧妙安排,體驗計算器的好處。
如何讓學生體會用計算器的好處 ,我設計一個數目較大的計算(統計表求合計)。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學生有的用筆算,有的用計算器算,在匯報時對兩種方法我都呈現其計算過程。能主動用計算器計算的學生選擇計算工具的能力較強,很有成就感;而用豎式累加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正確計算也顯示了其較強的計算能力。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交流,自然發現了用計算器計算的好處──快捷、準確,為今后合理選擇計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