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一年級《分類》教學設計及評析
四、按不同標準分類
猴寶寶也高興得不得了,(課件出示夸大家,小朋友們真棒!我還有好多小伙伴,聽說一年級的小朋友來了,想來和你們玩游戲,你們愿意嗎?)
猴寶寶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課件出示:動物圖)
這么多的動物寶寶,你能用本節課學到的分類知識讓它們分組做游戲嗎?
師:好,下面我們組成學習小組,組長打開信封,組織小組成員先討論怎樣分,再把這些動物卡片分類粘貼在白紙上。現在一、三、五排向后轉,小組學習開始!
(學生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師:哪個組的同學愿意把你們的分類情況向大家介紹介紹?
生1:我們組是按腿的多少來分的,兩條腿的動物分一起,四條腿的動物分一起!
師:你們真有數學頭腦!
生2:我們組是把天上飛的分一起,地上跑的分一起,水里游的分一起!
生3:我覺得不能把貓和老鼠分一起,那樣,老鼠就被貓吃了,做不了游戲了!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
生3:我們是把兇猛的動物分一起,不兇猛的動物分一起!
師:你們都很善良!
……
(評析:學生的思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思維角度也不同,教師設計的這一環節--自己選擇標準分類,是對所學知識的拓展和應用。給猴寶寶的伙伴分組做游戲,學生覺得特別有趣,解決這一實際問題,強化了實際理解。同時選擇小組合作互動式學習,給予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也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有意安排了老鼠與貓,老虎與雞等一些自然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的對立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周密性。)
五、結束全課
這節課,小朋友們不僅學會了按一定要求分類,還會用自己的標準分類了,那我希望同學們從現在起,把自己的小口袋、小書包、小課桌、小房間收拾得干凈整齊,物品擺放有序!
評析:
本節課難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照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設計了本節課: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師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學生可以感受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變得生動有味。因此,師者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擴大了取材的范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水果、生活用品、文具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以超市經理猴寶寶請大家幫忙整理入手,激起學生爭當柜臺主管,并幫助猴寶寶整理的愿望,整理后讓學生說,你是怎么整理的?從而引導歸納出數學知識--分類。
二、力圖體現分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養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我們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于在教學中挖掘各種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本節課的內容,老師希望學生學完后,能養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有意識地在整節課中去滲透分類的意義,在課末提出讓學生收拾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具,并和學生一起幫猴寶寶整理了本來很凌亂的房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怎么樣收拾自己的小房間以及收拾好后的愉悅感和成功感。
三、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特別是分類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觸過。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復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把學生分成合作小組,讓學生把猴寶寶的動物伙伴分組做游戲,并鼓勵學生在組內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即選取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和嘗試。
總而言之,本節課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光學到了知識,其動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勢必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