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生活化”與應用意識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實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為了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加強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至關重要。所謂“生活化”就是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目的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如何實施數學“生活化”呢?
一、提煉“生活化”素材,作為教學模型
眾所周知,數學本身就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大到天體,小到微生物,處處都充滿數學。由于學生個性存在差異、城鄉存在差異,從而產生數學認識上的差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進而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識經驗,大膽地改編一些脫離學生實際的例題,提煉“生活化”素材,作為教學例子。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有一塊6000平方米的果園,桃樹占總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二,桃樹種植多少平方米?”教學時,通過改編成我班有學生50人,其中女生占五分之二,女生有多少人?讓學生圍繞該題展開討論。這樣把少生活氣息的例題改編成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得出比較量=單位“1”的量*對應的分率,并讓學生進一步解釋應用。
另外,在教學時也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整理數據,形成數學問題。如、求平均數問題,調查本班小組4——5人飯票情況,作為平均數教學素材,通過比較分配來發現數學問題,或讓學生收集整理各家近三個月的電費情況,讓他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引申到平均數問題的教學上來。這樣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情景,組織學生交流學習
《課標》指出:“有效的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應該是不斷通過學生互相交流、探討、辯論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始終參與探討的整個過程。如教學簡便計算300-198,不妨模仿設計一個商場購物的情景,部分學生當營業員,部分學生充當顧客,并在商品上標上價格,復讀機198元,電動機97元等,讓學生相互合作,交換角色進行購物買賣,然后通過交流使其明白在買賣們中必須先拿出整百元,再找回零錢。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白這“零錢”是找回的,所以用加,學生在活動中構建了新知,體驗到了做數學的樂趣。另外象二、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可以模擬超市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活動學會做數學。
三、提供“生活化”問題,進行練習實踐
練習實踐是鞏固新知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題海戰術、玩數學游戲,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能力培養。而提供“生活化”材料則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產生親切感,并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這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直接經驗,并較好地關注社會。對生活現象提出問題,成為有數學頭腦的人。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近幾年奧運金牌總數和中國奧運金牌得數情況,試讓學生用所學分數、百分數知識,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比較體會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以及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的地位,然后及時滲透愛國教育。
另外,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后,安排這樣一道數學問題。“五一”放長假,學校組織大家到五峰柴埠溪去游玩,老師去了20人,學生去了300人,需租車出去。中巴每輛可坐18人,租價每輛150元,大巴可坐35人,租價每輛250元,坐5人以上可打9折,請你設計租車方案。到了柴埠溪之后買門票,成人票80元,兒童票40元,團體40人以上按成人打8折,請你設計買票方案。通過生活化、開放化的題型,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延伸課外探索
數學一味強調題海戰術,會降低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若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業,通過活動去實踐,學生就不感到疲倦,更不會是一種課業負擔。因此,平時布置一些實踐探索題,讓他們去調查實踐,收集整理數據去實踐。如活動課《小小采購員》,讓學生設計“聯合會”購物方案,分組討論,然后到市場了解單價,根據活動需要的數量,讓學生體驗采購物品的樂趣。最后集體討論通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及協作能力。又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的百分之幾應用題,學生初步接觸百分數,布置學生求某次單元測試的優秀率、合格率、不及格率等。從而使書本知識在課外得以延伸,激發學生去探索、創新。
通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課外一些數學實踐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