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的反思(精選2篇)
數學教學中的反思 篇1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萬事萬物,都與數學有關,數學應該是與社會大眾距離最近的學科,但現實卻令人感到遺憾,哈蒙德在《今日數學》中說:數學是一座很少有人朝拜的大教堂。對社會與公眾,數學是一種看不見的文化;對學生,數學就是做題、考試,無法認識和理解數學的普遍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為了讓數學從神圣的殿堂走入尋常百姓家,數學教育界提出了“大眾數學”的口號,新教材應運而生,教育也轉化為立足于大多數人的多層次的普及教育和素質教育。這一現狀和變革警示著我們:數學教學要走進生活,要用生活中的數學來溫習數學知識,要用生活中的數學來重現生活趣聞,要用生活中的數學來拓展創新思維。下面筆者列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和感受,以求共勉。
一、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闡釋某些數學知識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是因為人類的需要而產生的。數學知識是抽象但又是具體的,抽象決定了它難以想象和理解,利用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其中一些數學概念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解某些數學知識形成、發展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建立起對數學概念和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讓學生領會、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從人類生活中來,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七年級學生在學習《負數》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產生負數,有什么需要,教師可從每個人的成長與認識數的關系說起:在初生的幼兒吃母奶時,無人與之爭,就不需要數的概念;等長到一、兩歲時,吃包子就能懂得哥哥吃了兩個,而我才吃了一個,說明他已有了自然數的概念和需求;長大一點兒,給他兩個蘋果,讓他與哥哥、姐姐分,他就能認識到分數的概念,知道每人應吃個蘋果;現在,同學們都會花錢了,若要你幫爸爸、媽媽記帳,賺了(或收入)500元,就記作:500元,那么虧了(或支出)300元應該怎樣記呢?為了解決與之相關的這一類問題,又產生了一種新數——負數。通過生活中這樣一個形象生動、淺顯易懂的例子,學生清楚地知道了數(集)的產生、發展過程,明白了為什么要學習負數,同時也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渴求和欲望。
二、引用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能滿足學生對外界新穎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學生感到好奇和興奮,同時,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如學習“同類項”這個概念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把握同類項的特點,可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學生都熟悉的畫面:5只老虎、4只天鵝、5只孔雀、4只獅子,引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并要求學生比較,哪些為同類的量,有幾種分類的方法?它們分類的標準分別是什么?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小組內交流,得出共同的認識:分類標準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征;然后再顯示一個多項式,讓學生說出其中的單項式,并將它們分類,得出不同的類別,指出它們的共同特征;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地歸納出了同類項的概念。此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類比得出并掌握了同類項的概念和識別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而且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和興趣。
三、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釋人類及自然界的一些慣見現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長期以來,很多學生視數學如畏途,甚至許多教師也滿腹疑問:數學到底有什么用?!針對這一現狀,新教材的編寫中列舉了一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例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觀察生活、收集素材,給學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價值的實例。例如,用“黃金分割”可以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有經驗的報幕員不站在舞臺中央,而是站在離左邊或右邊多一點的地方,即接近黃金分割點,這樣可使觀眾感到她十分大方、十分恰當、十分和諧,且音響效果最好;因為一般人的軀干與身高之比小于0.618,大約只有0.58~0.60左右,所以許多女士覺得穿高跟鞋更漂亮些、芭蕾舞演員表演時踮起腳尖能給人以美的感覺。又如,飛機、輪船都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可使它們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對稱多半是為了美觀,有時也考慮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等問題;許多飾品做成圓形的,不但美觀大方,而且節省材料。再如,許多樹及植物的主干都長成圓柱體而不是長、正方體,原因是:相同的體積時,圓柱體的表面積最小,這樣可有效地減少水分的蒸發;蜜蜂蜂房表面由正六邊形構成,原因是:相同面積時,這種蜂房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社會生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最終要回歸到實際,為人類社會服務。教師的權威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傳遞中,更是體現在與學生共同開展的探究、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在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探究、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學習一些初步的統計知識后,可與學生一起討論生活中的某些廣告、有獎銷售等問題,從中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如:某公司在對外招聘時稱該公司職工的月平均工資超過1200元,吸引了一些工人前往做工,但到月底發工資時,工人們發現自己和周圍的工人,月工資卻只有800元,于是他們聯合起來去找老板說理,老板說:大家不要激動,我這里有一份工資清單,我將證明我講的話是真話,沒有欺騙大家。請分析下面這個工資表,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職務經理副經理職員人數1213月工資50002000800 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的確,老板沒有欺騙工人,工人們之所以有上當的感覺,問題在于他們不應該去關心平均數,而應該去關心大多數工人的工資——眾數。在這個問題中,學生幫助工人揭穿了數據造成的假象,從而更進一步理解了平均數、眾數在反映數據信息方面的差異。俗話說得好:“數字不會騙人,但人可以利用數字騙人”,通過這一問題,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更明白了:知識的獲得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
目前,教育正處于深刻變革的重要階段,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正從階段教育走向終身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突出體現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通過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中,體會數學的價值,不僅可以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從而打破沒有感情的數學定理,冷冰冰的數學公式,沒有靈魂的數學符號。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周圍的問題,數學對學生來說,也就不再枯燥和陌生了;與此同時,學生從中也能真正意識到:人人都應該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應該獲得必需的數學。
二十一世紀是教育的世紀,教育是知識經濟之母,教育是先進文化之母。二十一世紀呼喚優質人才,優質人才源于優質的教育;二十一世紀呼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源于創新的教育。蘇格拉底說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我們亦需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取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充分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和實踐。在這樣的教學中,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多地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理解概念的實際意義,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學會自主地觀察生活,大膽猜想,努力探索,真正認識和理解“數學源于實際,最終回歸到實際”的深刻涵義。
數學教學中的反思 篇2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驗的正式啟動,為新一輪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時代呼喚的是研究型、學者型甚至是專家型的教師,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現代教學教育理論,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么數學教學應從那些方面進行反思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教學理念上反思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做到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讓學生自己思考,讓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正確認識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奮斗。
2學習過程上反思
課堂教學應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轉化為探索—研究—創新,從而實現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習的教育觀轉變,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這種反思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3教學方式、方法上反思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育的邏輯和接受的邏輯,即教材中的章節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的單元,教材內容先后順序無一變動地成為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授課方式基本上是“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鮮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激活體悟、啟迪智慧、開拓潛能。我們不能不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關注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4教學過程上的反思
教學過程反思包括課前溫課中的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
4.1課前溫課中的反思
課前溫課中的反思主要是:
(1)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突破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改進教法,優化教法。
(2)教學情境設計是否符合實際(學生的實際、教材的實際、生活生產的實際等),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解決問題。
(3)對所選材料要“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取其長處,去其糟粕,避免差錯。
4.2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調整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和高質。具體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教學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能否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等。
4.3課后反思
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留下些許遺憾在所難免。課后可在新知導語、課堂氛圍、學生思維、板書設計,課件應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課后反思可作為以后教學的借鑒和參考。
5數學實習和數學探究中反思
數學實習、數學探究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數學實習和數學探究重在讓學生動手實踐,嘗試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創造的激情,建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怕困難的科學精神;重在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重在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實習和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引導和幫助而不是代替學生發現和提出研究課題,特別應該鼓勵和幫助學生獨立地發現和提出問題;組織和鼓勵學生組成課題組合作的解決問題;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查閱相關的參考書籍和資料、在計算機網絡上查找和引證資料的習慣。
總之數學教學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斷總結,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才能與時俱進。愿我們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緊跟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