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教學目標〗
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
〖教材分析〗
在認真分析了教材和教參之后,我考慮了這么兩個方面:
1. “平移”的思考方法和“上樓梯”問題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布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2. 由于教學難點較多,所以第52~53頁的教學內容在一個課時內難以完成。
于是,我尋找了一根線,將一些教學片段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情境。同時移動某些教學內容到下一課時,并將教學內容由易到難,遵循學生正常的思維過程有規律地進行排列。于是,上學歌和上學情境對教學內容的串聯首先定了位,并將不屬于上學情境的第52頁第2小題內容作出移動。
根據課改精神,除了靈活地運用教材,我現在考慮得更多的是怎樣備學生:
1. 怎樣轉換教師的角色,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平等,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其主動性?
2. 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會以多大的興趣對身邊的數學內涵予以延伸?
3.什么樣的課堂鼓勵對學生學習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
4.小組合作這種學習方式是否可以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教學設計〗
(一)活動前:出示卡通人物,引入闖關內容
課一開始,我就故作疑惑,問:“剛才小朋友們很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可老師在哪里呀?”從而指出我今天不是老師,而是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為同學們帶來了五位新朋友,除了教材主要人物小東,其余的就是學生最喜歡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皮卡丘和機器貓以及與交通標志有關的警察叔叔。學生立刻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隨后指出我和這五位新朋友是來為××班主持節目的。在我們的節目中,有美麗的動畫、有趣的問題,而且答對問題的同學還可以和主持人一樣,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頭飾。因為個人的回答又代表著小組的榮譽,所以小組成員積極合作,將會成為這一堂課的主要學習方式。這樣一來,幫助和被幫助就更加普遍,否則本小組成員戴的頭飾就不會最多。在我看來,頭飾也成了學生已經回答問題的標志,使我盡量避免重復地讓某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可以更大程度地面向全體。除了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小集體,還有整個班級這一大集體,小組之間既是競爭,也是合作,在整個班級每過一關時,我都設置了令學生心動的獎品。
作為主持人,我開始采訪小朋友:你每天是怎樣到達學校的?知道汽車每分鐘能行多少千米嗎?你需要多長時間到達學校呢?知道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嗎?告訴我你最好的朋友是誰,知道你和他誰的家離學校近嗎?其實這些數學問題,學生并不太留意,我的采訪要告訴學生的是:他們上學,有坐車的,有步行的;有住得遠的,有住得近的;有走得快的,有走得慢的。原來上學途中充滿了數學問題。由此可見,交通和數學密切相關,從而引入課題。
(二)活動一:小東上學
小東快樂地出現在上學路上。主持人和學生一起唱上學歌。上學第一關:1. 小東上學來了,你能計算出他家到學校大約有多少米嗎?2. 小東每天上學和放學至少走多少米?如果中午回家吃飯,小東每天上學和放學至少走多少米?在第1小題,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幅圖時間與地點的變化,可以輕松地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