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通常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且會對身邊的數學內涵予以延伸,甚至有時會出乎教師的意料。比如說,上學這個情境貼進學生生活,學生能準確地運用“來回”這個詞語(課堂設計為“往返”),所以650×4之后的另一種思維延伸1300×2就不算是個難點了。教學到上樓梯問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辯論到,從一層上到四層,需要走三層樓梯,但是我們一般是從地下停車層上去的,所以還是要爬四層。我突然想到深圳特區的這個特點,當即肯定了他的想法,但還是強調要從一層走到四層,正確地解答題目。
多媒體課件的成功制作也是這一節課的可取之處。除了設置動畫情境,比如創設小東、皮卡丘、小丸子、機器貓上學這個比較連續、完整的情境,同時還有動態演示,比如“平移法”的操作。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它帶來的鼓勵效果。課前我考慮到給朵紅花,給個頭飾太過普遍,重施故技,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調動,于是我考慮用動畫進行鼓勵,但沒有想到效果會這么強烈。從這節課看來,精彩動畫的鼓勵要比教師經常性地自掏幾十塊錢買獎品的鼓勵更佳。
這一節課學生主要是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的。但我認為每種學習方法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陷,還是搭配使用,交*使用比較合適。小組合作有利于解決問題,集體的智慧更有利于學生的多向思維。討論的結果往往是比較全面的,比如說交通標志的三種分類。然而單純地進行小組合作方式,就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之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可以依靠集體。如果將來的社會需要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又如何去解決問題呢?因而,我認為應該多種方式綜合運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案例點評〗
本節內容貼近生活,以完整的情境,配合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樂學;教師正確地變換了師生的上下關系,以親和力平等地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學。此外,合理新穎的鼓勵,讓人感受到師生在一種十分融洽的氣氛中共享著成功和快樂。
〖編者點評〗
本案例的寫作風格很獨特。這也是我們選編此案例的一個理由。教師如何記錄自己的教學實踐,如何跳出來帶著研究的眼光看待每天都發生著的普通而又平凡的課堂,如何在這些普通而又平凡中尋找、反思教育者的快樂和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沈老師的這篇案例也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從沈老師的教學中,我們感受到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友善、和諧的關系,從“闖關”內容的設計,我們又清楚地看出教師為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所付出的心血。無疑,學生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增強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