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數學》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生1:第一幅圖小東是在家中,時間是七點十分,而第二幅圖小東已經在學校了,時間變為七點二十分,過了10分,因為小東每分走65米,所以65×10=650(米)。
在第2小題,引導學生說出是怎樣想的,學生提出了多種思維方法。
生2:第一問小東只需要走兩段路,所以650×2=1300(米),而第二問小東需要走四段路,所以650×4=2600(米)。
生3:1300×2=2600(米)也可以。因為1300米是一個來回,小東中午回家吃飯,是兩個來回。(“來回”是口語,用在這里卻更加貼切,十分準確。)
第一關中,為了使學生稍微踮踮腳就能夠摘到果子,初步體會小組合作的愉快。我將最后一個小題(爬樓梯)這個難點分解掉,將它單獨設置為第四關。既然闖關成功了,主持人不失時機地恭喜學生:你們以智慧贏得了第一關的勝利,將得到一個非常美麗的花環。學生立刻跟隨主持人打出“v”的手勢,第一次享受成功的喜悅。
(三)活動二:小丸子、皮卡丘上學
由于第一關獲得成功,學生興趣倍增。師生打起拍子,再次唱起上學歌,皮卡丘和小丸子快樂地出現在上學路上。上學第二關,是一個難點。要摘到果子,需要跳一跳。
首先我為跳一跳做了一個鋪墊:從皮卡丘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走?哪條路到達學校比較近呢?
生1:從皮卡丘家到學校有2條路可走,兩條路到達學校一樣近。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1:我用的是平移法,將那兩條橫線移到最上面,將那兩條豎線移到最左邊。(多媒體配合操作)
從小丸子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走?最近的路有多少米?(教材第53頁第3題圖,圖中“小明家”改為“小丸子家”。)
生2:通過我們小組的計算與討論,知道從小丸子家到學校有3條路可走,最近的路有620米。
師:為什么呢?
生2:第2條路是100+350+180+80=710(米),第3條路是280+150+190=620(米),第一條路沒有數據,但它往上繞了路,我們組觀察它是最遠的。
生3:我們組除了用觀察法,還可以用剛才的平移法解決問題。
師:是嗎?請你上主持臺演示給其他小朋友。
師:想不想知道你們對不對啊?
生:想。
一個刻著班級名稱的金獎杯出現了,閃閃發光,學生看見了自己班的名稱在閃耀著,異常自豪,也異常興奮。不用主持人帶領,自然發出的“耶!”響徹課堂。學生心中已經期盼著第三關的到來,那將意味著更精彩的禮物,那是什么呢?
(四)活動三:機器貓上學
師:對了,還有誰沒有上學呢?
生:警察叔叔。
師:警察叔叔要上學嗎?
生:哦,是機器貓。
師:對了,就是這只小懶貓。它又貪玩又貪睡,如果還是步行上學,一定會遲到的,不過機器貓有的是辦法。
機器貓變出了一輛汽車,然后坐上了汽車,輕快地開在上學路上。師生再次歡快地唱起上學歌,學生已經被教師的兒童化語言逗樂了,平等和諧的氣氛充滿了整個課堂。上學第三關:一個超級大難關。
其實這一關的內容并不難,只是認識一些交通標志,完全可以進行大概的猜測。只是第二個“窄橋標志”學生可能猜不出,設置了交通警察的幫助,教育學生在接受幫助后說:謝謝!
看見了注意兒童的標志,說明機器貓已經到達了學校,使情境完整。
師:小組討論一下,你認為這些交通標志可以怎樣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