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點評
〖教學目標〗
1. 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齡。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4.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材分析〗
“時間與數學(二)”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系列數學活動情境。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夠用數學的觀點看時間,使數學生活化,同時提供了素材以及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
本節課共設計了三個活動。
1. 活動一是認識身份證,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身份證,但是從身份證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學生知道,也可能會有少數學生不知道。先讓學生把自己家長的身份證復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有利于學生了解身份證以及身份證的作用。
2.活動二是幫助媽媽做家務,讓學生先在家里把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這些活干一遍(因為可能有些學生這些家務只是見媽媽做過,而自己從來就沒有親身實踐過),然后把自己勞動時所用的時間記錄下來,在小組內交流。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有關時間安排的實際問題。
3.活動三是做實驗。通過做實驗,介紹人類水資源的缺乏,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這些活動都充分體現了生活中時間與數學的關系,可以使學生從中進一步感知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的學生多數來自于城市,生活經驗比較豐富,這就為學生學習這一課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礎。另外,學生學習了年、月、日之后,對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認知和體驗。有了這些基礎之后,讓學生根據父母的身份證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計算爸爸媽媽的年齡,并說一說身份證的作用;讓學生獨立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課本中的第2、第3、第4題,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由于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三年級學生年齡最大的不超過9歲,所以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太強。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認識身份證
同學們,你們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嗎?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媽媽介紹給同學們認識嗎?請你把爸爸媽媽的身份證復印件拿出來在小組內說一說,從身份證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們的年齡嗎?請你說一說身份證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組交流過之后各組選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證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場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證,以提供個人的一些基本情況。把教材略加修改,改為通過身份證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也會有一種自豪感。從而會更喜歡數學。)
(二)活動二:幫媽媽做家務
我們每個同學在介紹自己的媽媽時,都表現得非常自豪,可見你們是非常愛媽媽的。愛媽媽就要付諸行動,老師讓你們回家幫媽媽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板。你們做了嗎?在干這些活時至少需要多長時間?把你們各自的活動記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并說一說是如何安排這些工作的,怎樣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小組交流之后選出代表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