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三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鼓勵學生用數學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并培養學生關愛父母和勤勞的良好品質。)
(三)活動三:做實驗
這是預測一個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天浪費幾杯水的小實驗。
1. 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漏掉一杯水用幾分?一時漏掉幾杯水?
2.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幾分(用整分計算)。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負責,在盛滿水的紙杯底部用大頭針扎一個小孔,把紙杯漏水的部分正對著瓶口,把紙杯坐在瓶子上,并開始記時。注意觀察紙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時間。
在進行“紙杯滴水”實驗的同時進行下面的內容。
誰愿意告訴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幾杯水?”,在練習本上算一算你一個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過之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據一個月、半年、一年的具體天數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數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數也不同,平年和閏年的天數也不同。)
我們每個人一年需要這么大的飲水量,可見水對我們是多么重要。
課件出示
某地區因缺水威脅各種生物生存和生活的錄像及圖片。同時配錄音“水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離開了水人類就無法生存,但是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有多少人面臨水資源危機嗎?世界上有 80多個國家,20億人口正面臨水資源危機,其中26個國家的3億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狀況中。我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有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看過、聽過之后你有何感想呢?
(設計意圖從小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居住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3.反饋“紙杯滴水”實驗所用的時間。
4.讓學生獨立推算出1時、8時、1天漏掉多少杯水。學生交流推算的結果及方法。如果壞了的水龍頭和這個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會出現什么情況?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有什么想法?
(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活動,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將怎樣去做?
〖教學反思〗
本節課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及由此采取的相應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教與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個教師去實踐、豐富、完善。本著這一認識,我對教材做了大膽的處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個練習題,而我把第一題說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齡改為向同學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年齡,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時對身份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把第三題小紅幫媽媽做迎客準備改為自己幫媽媽做家務,通過實際操作,不但能培養學生關愛父母和勤勞的良好品質,而且還能使學生從小就學習在時間上統籌兼顧,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
2.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親自操作、親自實踐和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是最扎實的。教學中所設計的活動都能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實踐,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