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氛圍 • 人性化的課堂
每每新的事物誕生出現總能引起人們一陣議論,新教材當中的結構、內容敘述無不成為當今教育的熱點。在這場沸沸揚揚的討論中,最終只有兩個方向,不是擁護就是反對。改革以來二十多年的基礎教育中讓我們認識到,教材的思維和教材的內容都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生活主軸。教育的路向成了整個社會人材乃至國家基石的指南針。
從宏觀的國家大計到微觀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影響一代人對學習知識能力和思維培養的關鍵一環。這一革新又將是引領莘莘學子走出創新思維的第一步。
在國際的各種知識競賽中,我國的學子無不獨占鰲頭,輝煌的成績無不使外國對我國人材刮目相看,但由于長期艱苦筆頭的訓練模式下,這批人材能解遍天下題,卻辦不好生活小問題!這便是人民一直所究病的“高分低能”。究其原因我國學生所能解題目乃是人所出,答案早有定數,但學術和科學上的難題乃是生活實踐所產生的,它沒有標準也沒有答案,當國際的科學家在追逐日新月異的難題時,我國科學還對于舊知識和已知科學自娛自樂,難怪在自然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固步自封。
此時此刻,若我們今天再沿著舊套基調,放棄與新教育方法接棒的機遇,對新教育大潮視而不見,那么毀滅教育人材將是“教育”自己。科技改變了整個社會,而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水平,通信發達更是縮短了地域的距離,教師好比江河的一只船,在將要面臨大洋的重要時刻,才知過往認識的狹窄,因此要在大洋風浪中乘風破浪安全到達彼岸,需要不僅是無比的勇氣還有過硬的本領。學生要成長,教師要增長,要穩中求變,就要不甘青出于藍,而追求藍中之藍。把自我增值等同事業奮斗,利用這一契機作大膽的嘗試,把教師的事業平臺提到一個新的層次。
課堂是師生最直接的交流平臺,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一堂愉快、深刻、積極的課都是每位教師夢寐以求的,而課堂是最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元素之一,它也是學生對于這一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直接原因。而產生興趣意味著擁有充足的學習動機以及激昂的學習熱情,對于這樣的課堂可以表述為以下兩方面:
(一) 內涵趣味生動的課堂氛圍
別以為這只是追求輕松趣味的教學模式,簡單的仿效外國低壓的啟發教學,讓學生從簡單的生活例子開發思維。但歸根民族文化的不同,教育資源和教學規模的差異,要達到“低壓高材”顯然是不切實際。況且現今考試制度也給教育帶來不少的阻攔和壓力,我們決不倒行逆施。
細心思考現今教育,當中名牌學校效應中卻有借鑒之處,它強調的其實是一種氛圍,這種氛圍讓身在其中學習的學子自然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推動力,在不察覺下融入其中。或許這里會產生一種疑問,這種效應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但大家不要忘記,把學校縮小到一個課堂,就是在這個表演的舞臺,每天運用老師對知識感染力,通過師生的交流互動,在潛移默化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它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這個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課堂應該從何牽頭呢?我們可以從華東版的新教材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直觀的說,從內容結構上它打破以往刻板的封面,把以往嚴格分類代數和幾何部分綜合起來,然后根據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及需要,采取交*編排,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的層次到高的層次的綜合。尤其以七年級第一章尤為突出,它改變由此以來數學嚴肅沉悶的敘述語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有趣的數學問題,科學家的生平史等內容,慕求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與數學這位老朋友重新認識。 略看內容,大多來自身邊的生活情景,知識點很寬,但不集中,其中一些題目有如腦筋急轉彎的趣題,當中還不乏一些圖形的組合題,令不少教師疑問學生能否理解,但實踐出來的效果出奇的好,它們的想法盡管異想天開,但看著學生好學積極的目光,儼然已經達到教材的目的,達到學習可持續第一步
生活情景 建立數學模型 獲得數學概念
(自主探究) (促進思維能力)
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
(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流程
新教材改變新的教育思維空間,它不只是內容簡單重裝。而是同時要求教師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變成生動的課堂,從而改變過去盲目的思維訓練和硬性記憶,把生活實例和背景素材以教師課內創設情境和機會,課外編排探索性、開放性問題的模式讓學生激發數學興趣,體會數學的美妙之處。最終建立所需的趣味生動的課堂氛圍。
最終目的把學生的心留在課堂。
(二)科學人性化的課堂教材
詢問學生那些書最沉悶,他們多會選擇課本,原因不難解釋,文字的死板,仿佛教條的內容定理,把學生思維牢牢套住。在每天填鴨式教學中,懂與不懂都要學,仿佛知識“能看能寫卻不能用”,學生漸漸產生對學習的厭倦感,興趣更是無從談起。令學習的動機不在增長知識和培養思維,而只是為了應試。因此學生養成給老師推著走的學習習慣,一旦離開老師的監督,日后升到高校學習后,由于自學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低下,最后被嚴格的高校學習體制所淘汰。十多年對學生的基礎教育就這樣毀于一旦,是多么令人惋惜。可見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十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