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師生課堂行為 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知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讓學生在數學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感悟、自主構建,是我們數學教師應該在一起探索和今后在教學中應該注重的一個方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十分反對呆板的、滿堂灌輸的數學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嘗試打破那些陳規陋習(并不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否定),讓自己的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地“動”起來。下面談談自己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構建新知的幾點體會。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思維走向縱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當教師能駕輕就熟地在教學中創設情景,那他就是學生心目中的“英雄”,他所教的數學課也將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應當承認,一方面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結論的確定性與應用的廣泛性等特征,決定了數學的難度,它往往使初學者望而卻步。但為了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遠離超標內容;遠離偏題、怪題。注重本班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實際興趣出發,與課堂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時,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貫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之中,才能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這樣教師就可以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必要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到深化。
二、 情系學生,建立自信,讓探究成為學習的沃土
課堂上有意地淡化知識應用方面的講授,而輔之于更多的自主探究實踐和體驗活動。知識方面的成長是一個“錯了再試”的過程,要鼓勵學生有學好數學的信心,錯的教訓和對的經驗同樣寶貴,都是經驗,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教師都應給予同等的關愛,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建立信心,也就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在平時的自主探究新知過程中,無論哪個學生都會表現得很積極,長期以往,便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意向,喚起學生高漲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學習求知的內驅力,推動學生主動地探究獲取新知。
三、 開放教學,放手探究,切實轉變教師角色。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尊重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要想達到這方面的要求,教師就應當轉變以往那種“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主導,惟我獨尊”的心態和角色。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只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生就會把老師與自己視為一體,這樣學生就會不會感到某種心理壓力的存在,也無須對教師持有戒心,從而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不妨在數學課堂教學上設計出新穎、有趣,要想方設法使其靈活多樣。然后教師只能當好導演,或者成為學生數學學習探究的參與者、合作者,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們就會徹底消除心中的壓力和隔閡,讓學生們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中積極動腦、積極動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探究知識領域,用親身體驗掌握知識的最佳途徑,使其所獲得的知識結論更加清晰明了,根深蒂固。
四、 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的參與。教師要努力創造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轉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一步的學習。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對學困生有一定的傾向策略,不但要給他們多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例如:教師巡視時,優先關照學困生;課堂批改,重點批改學困生的作業;小組議論,優先安排學困生發言;課堂提問,優先考慮讓學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等。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優化師生的共同行為,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題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讓學生在自主的空間內獲取新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