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桃子的思考——《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隨想
海鹽縣百尺小學 宋建琴“主體主導論”有一句名言,說教師要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即學生在獲取知識時,教師要設置一定的難度,促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毅力的形成。在現實中,我們更多的可能還是想到只是教學生去摘現成的桃子,不曾考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挑選品質更優的桃子。而學生也樂得坐享其成,充其量只不過“跳一下”而已。
我們不妨來看“跳”一下摘桃子的實例。例如:口算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32-8,我們的老師幫學生墊了一下,先出示{12-8和20+4,其目的不言而喻,即將學生的口算思路引導到鋪墊到所示的口算方法上。然后讓學生尋找算理,學會計算。我們不否認它的優點:給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減少盲目性,能快速奔向問題實質或尋找到典型方法;也能及時掃除新知學習的障礙,提高效率。但我們從新的數學教育理念看,它恰恰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大大縮小了探索空間。因為教師設置的思維“通道”使學生順利“完成”目標,從而輕松“學會”。原本由學生自己挑選的桃子由教師間接代替了。這使得學生頭腦中各種方法都沒有展現的機會。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得過分充分,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的甚少。
在經濟知識時代,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具體到我們的每一堂課,就是讓學生在多種活動中去探究和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掌握發現、認識并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數學。也就是數學教學應該重視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如果我們像上述的教學一樣,一味地為學生提供看似富有挑戰性的實質還是現成的“桃子”,學生怎么能品嘗到千心萬苦后尋找到“桃子”的那種快樂!學生可能產生的自己多種的想法也將淹沒在教師設置的美好池塘中。32-8這個算式的答案,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算法,我們不妨先從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自己先把自己的想法說說,然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選擇最佳方案,學生就會更主動地去探究知識,尋找方法。這不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毛澤東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地感覺它。”相信,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空間中,(積極意義的學習空間是指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一種機會,一種外部條件)每個學生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做,不再會有很多學生出現很多次的“哎呀,我的想法與他的一樣。”學生將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在“主體主導論”的影響下,我們試圖也改變“一言堂”的局面,認為課堂上教師的話越少越好,問題提得越多越好,課堂上越熱鬧越好,因此,教師該說的不敢說,不該問或無需問的卻偏要問,不是問題提得太多,就是問題提得太少,且缺乏精心設計,啟而不發的想象屢見不鮮,其結果是學生沒有勇氣而不敢說,沒有習慣而不想說,沒有能力而不會說,于是干脆不說。這種從“一言堂”到“無言堂”都是兩個極端。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考慮我們的教學,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挑選“桃子”,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