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復習課的教學反思
比例線段在平面幾何計算和證明中,應用十分廣泛,相對于已學的兩條線段相等關系而言,四條線段成比例關系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綜合解題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學生學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們及時組織了兩節復習課,第一節課著重復習比例線段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第二節課則采取“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為“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既是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的挑戰,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是這節課的過程描述及課后反思。
課的設計意圖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是接受性學習的補充,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本案例力爭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1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本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課前學生自己對比例線段的運用進行整理。這樣不僅復習了所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逐漸學會反思、總結,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上學生親身體驗“實驗操作—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獲得知識(結論)的過程,體驗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解決問題時學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課后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挖掘題目資源,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觀察運動中的“形異實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 教師發揮主導作用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引導學生關注過程,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鼓勵創新,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給予熱情的贊揚。備課時思考得更多的是學生學法的突破,上課時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在不足時補充。三次恰到好處的電腦演示,向學生展示了電腦的省時、高效以及對數學實驗的巨大幫助,推薦給他們運用電腦技術的學習研究方法。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相長。
3 提升學生課堂關注點
學生在體驗了“實驗操作——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學習過程后,從單純地重視知識點的記憶、復習變為有意識關注學習方法的掌握,數學思想的領悟。如在原問題的取點中教師小結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學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時就能意識地把解決特殊問題的策略、方法遷移到解決一般問題中去。在課堂小結中,學生也談到了這點體會,而且還感悟了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數學學習方法。
兩點思考
“探究式教學”意在通過給學生創設實踐、探索的機會,讓學生自覺地改變原有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探索創新精神。結合二期課改要求本案例的嘗試也引發了一些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1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地貫徹“以接受性學習為主、探究性學習作必要的補充”的原則?
本案例是在前面的新課學習以接受性學習為主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課的復習中對探究性學習做了必要的補充。就本課而言是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由此反思:在平時的新課學習中如何落實兩者的主輔關系呢?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如何照顧到班級學生參差不齊的各個層面,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獲呢?對此我們還應該作更多的思考和實踐。
2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如何更好地落實“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