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學生課堂錯誤想到的
題記:教學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整式(不為0),分式的值不變]。通過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類比感悟性質后,教學例題:填空Y/X=( )/X2(X≠0),一個同學填的是Y2。有幾位同學小聲嗤笑起來,犯錯誤的同學很沒面子。我說:“你犯了一個很好的錯誤。”我突然想到:學生好的錯誤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和學的效果反饋信息有兩個來源:一是課堂上學生的解答;二是課后的作業。課后作業的反饋信息較為滯后,課堂上學生解答的反饋信息更及時一些。因此藝術地處理課堂上學生的錯誤,是及時調整教學的需要,也是對學生進行的挫折教育。
一、讓學生辨錯,教師不要輕易定論錯誤。
課堂上學生愿意解答問題除了主動學習知識外,從心理上講是一種表現欲望和信心、興趣的體現,渴望得到同學特別是教師的肯定和表揚,有的錯誤是學生創新和探索而導致的。教師的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傷害,教師所應該做的就是迅速而又很客氣地請同學坐下。其他同學如果沒有發現錯誤教師就用“仔細看看”之類的話語進行提醒。同學互相指出的錯誤更容易被接受,即使犯錯誤的同學不服氣也會和其他的同學一起認真聽其原因。這樣全體同學參與,互相辨駁、探討,就會越辨越明,找到錯誤原因,共同提高。
二、讓同學糾錯,教師不要輕易動手改錯。
定論錯誤以后,全體同學渴求的是如何改正錯誤才能使解答正確?一般情況下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教師,而教師將糾錯任務叫給某位同學,對這位同學來說是極大的信任和鼓勵,他肯定很高興,會盡力表現得最好,對于其他同學而言是設置了一個懸念-----他能改對嗎?會集中精力去觀察、審視,有的會提出不同的解法,這樣就調動了全體同學。當然有的錯誤不能當堂辨識或糾正,可以留給課后同學互相探討,不次課再糾正,但教師要注意這是下了課不可再推移的問題。
三、利用一些好的錯誤反思教學
錯誤雖然是不對的,但是任何人不可避免。教師對學生可能犯的錯誤的估計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準確。有的錯誤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教學資源,如題記中的錯誤Y/X=(Y2)/X2(X≠)。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犯錯誤的同學想到既然可以乘(除)以一個不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那么乘方、開方、加上、減去都是運算,也可以成立。這實際上是一種探索、模仿;但他不知道概念、定理的語言十分精確,有的是不可以由此及彼的。在這個性質中,在這個錯誤的基礎上學生會想:為什么一定要乘(除)以同一個整式(不為0)?分式行不行?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思考與探討。
總之,學生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或是源于教師的教,或是學生一種思維混亂和某些創新的嘗試而導致的,有的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有的是個性的問題,值得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有的是一種教學資源,值得我們去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