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需要教師的再創造
地理、人文條件的制約無法很好地落實教材的意圖,但是經過教師的再創造,我想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育教學。以下幾個方面,大家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一、改變觀念,進行教學方式的再創造
05年,我在合肥聆聽了華師大版副主編王繼延的報告,深刻體會到了新教材編寫理念中著力體現的現代教學的人文精神。明白了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課改的主體,教師應該具備構建新穎的引導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獲取知識。
明確這兩種主體關系,我就自覺地從現實生活中去搜集可*材料,通過合情推理或邏輯推理,實現特殊到一般的教學過程的轉變。
比如我在講授七年級《機會均等與不等》一課時,就采用了摸獎方式引入教學。我先設計好三個摸獎箱(A箱放入十個紅球,B箱放入五個紅球和五個白球,C箱放入十個白球),上課時請三位學生上臺摸獎,摸到了紅球給予獎勵,當超過三次后便有學生發現A箱總能摸到獎,B箱可能摸到獎,而C箱總不能摸到獎。這樣,我們就可以順其自然地給出可能事件與不可能事件的定義。這不僅促使學生的求知欲望的產生,也為后面的教學設置了較好的開場,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二、大膽借鑒,進行教學方法的再創造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關注學生的發展,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要充分調動學生學會數學說理,發展合情推理。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大膽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創設開放型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促使我們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例如,我在《平面的鑲嵌》一課中,我讓每個學生把硬紙板剪成各種正多邊形。上課時,大家圍在幾張乒乓球桌旁對鑲嵌進行探究,效果就十分明顯,特別是有些后進生表現得尤其出眾。
合作式課堂教學的尊重、信任和共享的特性,自然的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且每一位同學也都投入更多的關注和周密思考,這樣先進的教學方法,我們何嘗不拿來一用?
只有大膽地借鑒和引進這些先進的文化,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三、因地制宜,進行教學內容的再創造
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因素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教學設計實現的可能性,要考慮到授課實例是否足夠的貼進學生生活,授課順序、授課時間是否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及授課內容是否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探索、求真。教學中給學生留下的空間要足夠大,使通過教與學讓學生與教師有探討與再創造的機會。例如,我在一次課題學習的教學中,原題是要求學生去調查人的年齡與心率的跳動有何關系,但因我們的學生處在農村,受調查條件的影響,我們不能很好的開展這次學習活動,怎么辦呢?我很快就從課題學習的最終目的出發,設計了年齡與身高有何關系的調查活動,而這個調查活動每一位同學都能較好的完成,因此,我認為教師在實現這種再創造的教學時,就應當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本質,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教材為教學藍本,通過與學生的合作,與同行的交流確定授課內容的引入,授課過程、授課方式及課題學習的再創造。
四、因材施教,進行切合學生發展的再創造。
強調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貫穿教與學的始終是對教材再創造的最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