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引導”教師進行教學
束縛在教案框架內,主體性并沒有得到徹底體現。而在“學生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的課堂中則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也不再是教師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勁兒地按預定的教案往下教。它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教與學的中心。只有讓學生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二、滿足了學生探求的欲望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求學習的習慣”,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培養兒童自行探究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探究和習慣探究,如果只能按教師教案中規定的方法,學習規定的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有了不同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等,他們需要進一步學習。只有教師重視了學生反饋的信息,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深入探討,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課中,有學生發現在等式75×4○50×4=(75○50)×4中,“○”內不僅可以填加號,填減號也可以,進而寫出了這種形式的字母表達式:a×b-a×c= a ×(b-c),還有一組學生在研究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達式后寫出了a×(b+c+d)= a×b+a×c+a×d,這些情況教案中是沒有寫到的,但是學生的創新不容忽視,于是我先表揚了他們不僅審題認真仔細,而且非常會動腦子,接著讓他們出題請其他同學驗證。然后,我也以似信非信的樣子寫出一兩道形如上述結論的計算題,與學生一起用他們概括出的結論進行驗證性的計算,在計算的過程我與大家都“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結論有時可令計算簡便,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更深層次的知識,而且連續成功的巨大喜悅會強力激發他們創新的意識和興趣。
三、展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
課堂作為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本應該是百家爭鳴、豐富多彩的,只是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把教學過程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教學過程人為地變得呆板枯燥。而在“讓學生引導教師進行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會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他們會根據學生對新知的反饋迅速作出積極的反應,不圖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樣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交流,因此課堂再現的是師生真實而自然的生活情景。
那么讓學生引導教師的教學如何進行呢?有的教師認為這樣比較難上,因為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千差萬別,一旦放開,難以收起;也有人認為這種教學,是順著學生思路去教,很難確保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教師若能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勝任這種形式的教學,具體地說要掌握兩大策略:
一、備課要備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其對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