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快樂地學習珠心算
動腦、動口促進智力活動的內化,建立認知結構。所以對于知識的難點、關鍵點應創設兒童日常生活情境,以各種游戲操作活動來幫助他們建立起種種關系結構,獲得早期的邏輯數理知識。在教學補數的時候,我們編了孩子喜歡的兒歌來幫助他們記憶: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孩子們一個個都興趣盎然,邊說邊做手勢,很快就記住了,例如我們在教學基數1的連加的時候,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還小,對于“入五去四”還不甚理解,我們就巧妙地比喻成9“下樓梯”;再比如教學基數6的連加的時候,我們把繁瑣的珠算教學改成6上樓梯再進1!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為以后的基數7、8、9的教學減小了難度。二、合作交流,引入課堂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珠心算課堂教學中應盡量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建立教育對象的自組織,避免命令式教學,放棄鴨式的灌輸方法,教師應啟發誘導學生,使學生形成一種默契的行為規則并按之協同學習。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和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負擔。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劃分小組,建立微型交往情境,如以同桌為小組、以前后四名同學為小組等方式,使不同紀律背景、不同學習成績、不同階層的學生處于同一小組內,利用各種方式,為他們提供交往與合作學習的機會。例如:在撥珠時,要檢查每個同學的撥珠方法姿勢、指法等是否正確,四十多個學生單*教師一個人是看不過來的,因此我們就采用“一、三、五、七”組的同學撥,“二、四、六、八組”的同學當“小老師”檢查,然后交換,“二、四、六、八組”的同學撥“一、三、五、七”組的同學當小老師檢查的方式進行。這種方法比教師一個人檢查要強得多,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同學發現他同桌的鉛筆不是露出兩厘米都立即指出來了,真不簡單,比教師檢查得還要仔細。這種方法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給每個學生一次當“小老師”的機會,使他們在檢查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在新知探究中,我們同樣采用同桌和小組相互討論等方式進行,使每個學生不但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他人的思維成果來激勵自己的思維,發揮學生成果之間的相互激勵作用,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交往與合作學習。鞏固練習時,我們也經常采用同桌互相報答題,小組互相報答題等方式進行,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加強了。
三、訓練形式 力求多樣化
珠心算教學的關鍵是運用各種訓練形式達到在腦中形成珠象的目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如果采用單一的訓練方式,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厭煩情緒,注意力也不會集中。因此不管在新課前的基本訓練,還是新課后的鞏固訓練中,我都力求采用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進行練習。如:看盤式圖說數、說算式、全盤練;實撥――盲撥――空撥――想撥,畫盤式圖表示得數,同桌互相報答題,小組競賽、上臺表演等。訓練時且注意題型的梯度,由易到難。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濃厚而且在多種形式的訓練過程中更容易形成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