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的反思(通用3篇)
考后的反思 篇1
夏天可真是個好季節,什么也不做汗水照樣往下流,我在講桌前,打開窗戶,沒想到刮進來的不是涼風而是熱浪。雖然我汗流滿面但我喜歡大汗淋漓的感覺,每天早晨都要跑得出一身大汗為止。
下午兩節課下來奮筆急書,批完了兩個班的測試卷。發現了兩個問題:一、選擇題第七題昨天剛做過,今天只是把里面的字母P變成了M,上午考前我又把這個題的思路講了,這道題只不過計算復雜點罷了,但下午發現有十余人仍然沒有做出這道題;(這部分學生不懂裝懂,沒有真正理解這道題)二、第二個可氣的問題是填空題第一題:今年四月某天某地的最高氣溫為8℃,最低氣溫為2℃,則這天氣溫T的氣溫范圍是-------。老李手寫的試卷把8℃誤寫成了“8°O”。竟然有七八個同學的答案是2℃≤T≤80。可笑!可氣!學生是不是讓這高溫的天氣給燒糊涂了!竟然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世界上哪個地方有80度的高溫天氣,在那個地方人人都變成烤鴨了!
中午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到這屆學生和上屆學生有很大差距,但是不能只瞞怨學生的整體素質差,雖然這相鄰的兩屆學生年齡差距不大,他們只相差三歲。不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和八零后、九零后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如此之快,這兩屆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有區別的,應當正視這種區別,雖然小,不能簡單的反他們進行縱比。我感覺和上屆學生相處我能很容易進入他們打成一片,而這屆學生卻有點困難,特別是女生見了總是敬而遠之,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讓學生難以接受,或許和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的原故吧,但是馬上一年了,問題在哪里?
中午留下了張恒,因為張恒昨天的試卷完成得很差,我沒發給他試卷。他明知我留下了試卷也沒有向我詢問考試情況。所以上午放學后我單獨把他留了下來。
他隨我到了辦公室,我打開電腦若無其事的上網,幾分鐘后我問他“知道我把為什么把你叫來嗎?”“知道。”“好,現在你把你的試卷上的錯題改進來。”他拿了過去,幾分鐘后改完遞給了我,這么快,看來他把我考前講的答案記住了。不行,我要考考他,我說你把填空題第十題的過程寫下來,他拿起筆在前面的桌子上很快寫出了過程,滿滿一張紙,我細細一看發現了問題,雖然結果正確,但中間步驟是拼湊的,我指出這個錯誤。他沒有掌握好含字母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你只做第一步吧,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就可以了,做完就可以回家。”
他俯身在前面的講臺上演算,五分鐘過去了,沒有結果。到12點了,才把結果遞我,過程還是有誤。時間不早了,這么晚了還沒有回家他的家長可能著急了,不能留他了。我說:“你回家仔細想想,下午找個時間我還要用這道題考考你,不過數字可能有變化。”
張恒走后,過了十余分鐘,手機響了,原來張恒的媽媽擔心張這時還沒有到家,認為他沒有上學。我把這件事向她做了說明。希望家長配合也對孩子抓緊一點。下午發現張的表現有點轉變,他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要仔細觀察,如果他能把自己的字寫好,那說明他的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期待著這個轉變。
考后的反思 篇2
---語感,讓學生真正用英語思維來做題
這次月考初二英語的題目綜合性較強,特別是閱讀理解和完型填空,大多數學生做的一塌糊涂,出錯太多。在講解完型填空時,我讓學生起來講解一下他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他是如何選擇答案的,在講到一個題目時,他說出了正確的答案,但是對我說,老師,這道題目我雖然講不出具體的理由,但是我敢確定這個答案一定正確。這個同學完型填空幾乎得了滿分,這篇文章的意思也理解的很透徹,所以這個答案絕對不是蒙的。當時其他同學都在那里笑,但是一個詞卻蹦入了我的腦海中:語感!我沒有笑,我對同學門說,之所以他做對這道題目是因為他有了良好的英語語感。英語的語感對英語教學和英語的運用起著重要作用。正如球類運動員要打好球必須熟悉球性,游泳運動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有時感到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但又說不清其原因,這實際上就是語感在起作用。我想我們都知道語感的存在和它的積極作用,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
一、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使用英漢雙解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英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含義。
二、增大學生語言實踐的量
我認為不僅閱讀應有精泛之分,聽、說、寫也應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語言規律,提高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泛”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規律,也可以增加學生對未知語言規律的感性認識,為以后的語言規律的學習和掌握奠定基礎。幼兒學會母語的事實能充分說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要通過“泛”與“精”相結合的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和認識錯誤,逐漸改正錯誤,以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當然,“泛”不等于“濫”,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泛”的實踐盡量在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圍之內。
三、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
大量背讀古文是過去人們學習漢語的常用方法,現代語言學習的理論也告訴我們大量的語言輸入為語言的輸出創造可能性,這些都是告訴我們積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全國特級教師王路老師也認為閱讀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大量的輸入才有大量的輸出。所以在初二和初三階段,應培養起學生能夠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初二初三大量的輸入,才會有初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放的開,不要拘泥于用什么教材是最好的,而應覺的什么效果好就大膽的用,21世紀報,雙語報,大量的看東西,就會有大量的輸出。教學中,我們應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還要他們經常翻閱或背誦,并多加模仿運用,使優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于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的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
五、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陶行之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獨立學習的方法,才能達到教師“不教”的目的,如學生的泛讀應運用默讀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要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精讀可采用先默讀,學了之后要朗讀和背誦的方法。朗讀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考后的反思 篇3
初三月考已經兩次了,但兩次考試都沒有預期的好,尤其是第二次,從兩次考試后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在以后的考試中能不斷改進。
一、考試卷看似簡單,沒有難度特別高的題目,但每一個問題的思考量都很大,還有個別題目雖是考查重點內容,但設問比較偏,以至學生答題時失分點多,A率不高。
二、這兩次考試時間是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共有100分鐘,時間各為50分鐘。跟學生交流后了解到,以往學生答卷時,歷史、政治兩科分開考,現在考試時間進行改革,但試卷的題量跟以往一樣,學生對時間把握不住,如果先做哪一門科,那一門就考得比較好,加之答題時又不抓緊,導致許多同學考到后半階段時答題倉促,導致后考的一門科差。
三、主觀上,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學過的知識點。甚至,停留在開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過關的觀念上。這也是考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下階段我在九年級教學工作準備做好如下幾點:
一、抓好進度,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注重教學方法,在平時多加強審題的訓練,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注重時事政治,多看、聽新聞,多讀書,借助課外知識對課本有進一步的把握。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不斷的鍛煉,持之以恒地堅持才會碩果累累。
三、教會學生抓住規律性的知識,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
四、強調虛心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總結,不斷的進行反思。
五、通過兩次月考對我個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這就要求我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逐步讓學生適應我的教學方法,我也要適應他們,形成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并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了解知識點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念。師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