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思品下第三單元 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 教案
2.讓學生了解江南水鄉的主要物產,明確這里的物產豐富,樹立熱愛祖國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準備:師生搜集江南地區的主要農副產品,調查自己的家鄉有哪些農副產品或水產品來自江南水鄉。
活動過程:
一、觀看天氣預報
出示一則江南地區天氣預報,學生分析這里的氣候特點。
二、小組交流,探究江南
1.小組交流,江南水鄉為何被稱為“魚米之鄉”?學生討論后匯報結果,要求闡述理由,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辯論,產生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明確長江三角洲成為“魚米之鄉”的天然條件。
2.小結:江南水鄉四季分明,夏季氣溫高,冬季不太冷,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江河湖泊眾多,灌溉便利,經過人們的長期開發,這里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最豐富的“魚米之鄉”。
三、我是小導游
1.江南水鄉的農副產品你還知道哪些?讓學生利用手中的資料,開展農副產品知多少的知識競賽。(教師注意調控并適時做好評價)。
2.調查匯報:自己家鄉有哪些農副產品或水產品來自江南水鄉。
3.讓學生作導游向游人介紹江南水鄉。
四、南北話差異
1.討論交流北方人的主食和水鄉人的主食不同的原因。
2.教師小結:江南水鄉主要農作物是水稻,一年可以兩種兩收,因此,米飯成了水鄉人民的主食。
黃土高坡
主題一:走進窯洞
教學目標:
1.了解黃土高原的大體位置、范圍和地理環境,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區,探究這樣的環境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
2.了解黃土高原上獨特的民風民俗和文化。知道黃土高原對我國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引發學生愛黃土地、愛祖國的情感。
3.培養學生收集、運用資料的能力,使學生明確黃土高原嚴重的環境污染狀況,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黃土高原
1.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了解一下我國黃土高原的情況,(教師指地圖黃土高原部分)同學們說一說你心目中的黃土高原是什么樣子的呢?
(黃土很多、水很少、經濟不發達等。)
2.出示中國地形圖,介紹黃土高原位置。(在太行山西側;秦嶺以南;在我國的中部地區。)
二、交流資料,了解黃土高原
1.分小組交流課前同學們收集到的黃土高原風俗人情的資料,并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
2.學生匯報資料分類情況。大體分為:窯洞特點、民間工藝、名勝古跡、水土流失等幾類。
3.根據學生資料分類情況,讓學生重新分組,分別命名為:窯洞組、民間工藝組、名勝古跡組、水土流失組等。
4.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資料,準備在班內進行匯報交流。
5.班內進行匯報。
窯洞組:
問答式:在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各樣的窯洞隨處可見。一孔孔,一排排,構成了黃土高原獨特的風貌。那么,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們為什么大多居住窯洞呢?學生出示收集到的窯洞圖片。(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水土流失,干旱缺水,不利于農業生產。人們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總要想辦法去適應,這里的人們居住的窯洞就是適應自然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民間工藝組:
解說圖片:黃土高原的人們用他們靈巧的雙手裝扮著自己的生活。這是我查找的幾幅圖片。(學生出示相關圖片或實物。如:泥塑、剪紙、布老虎枕頭等,邊解說邊上臺展示。)
名勝古跡組:
圖文音像資料展:正是這片黃土地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這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這里有中化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黃帝陵;這里還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還有革命遺址棗園……(學生可以出示圖文資料進行解說。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引導學生找一部分音像資料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