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進》教案(通用2篇)
《光的行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找到光源,并區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夠對光是怎樣行進的提出假設。
3、能夠制作小孔成像實驗盒。
科學知識: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
2、知道光在同一種介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2、感受到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奧妙。
二、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光的直線傳播。
三、 教學難點: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實驗盒,進一步驗證光的直線傳播。
四、教學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朗讀單元小詩,問:單元小詩中寫的究竟是誰?
2、談話:光與我們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同學們對它也并不陌生,請談談對于光與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認識光源及其分類
1、提問:光從哪里來的?你知道哪些發光物體?
2、學生交流。(師把學生的匯報板書,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物體是否都是自己發光)
3、小結:我們把這些能自己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4、學生活動:把這些光源進行分類。
5、介紹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熱光源、生物光源。
(三)、初步認識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1、談話:光源發出光后,是怎樣行進的?(板書課題)
2、生看書上17頁的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可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
(四)、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1、談話:剛才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們的想法對嗎?怎樣驗證自己的觀點?
2、引導學生討論設計方案:怎樣做這個實驗?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議學生參考文中插圖)
3、學生分組實驗,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五)、初步認識小孔成像現象
1、談話: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的學者墨子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什么呢?請同學閱讀課文 18頁的相關內容。
2、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圖解釋)
3 、指導學生動手嘗試小孔成像實驗。
(1)學生閱讀資料,了解制作過程。
(2)師指出注意事項。
(3)學生分組活動,交流,評比。
(六)、鞏固總結
1、提問:今天科學課上,你們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2、教師總結。
(七)、課后拓展
師:實驗中我們發現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在水中怎樣呢?請同學們回家設計實驗進一步展開研究。
《光的行進》教案 篇2
教學內容: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第1課。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小孔成像的實驗盒,并能夠用語言和簡圖解釋小孔成像的實驗;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種類,知道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感受光學世界的神奇與奇妙。
教學準備:
教師——抄有單元小詩的小黑板、有關光的教學圖片、手電筒、蠟燭、小孔成像道具。
學生——手電筒,三張帶孔卡紙(兩人一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光源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朗誦一首優美的小詩,好嗎?
小黑板出示單元小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2.問:“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學生猜猜。
3.光與我們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于“光與色彩”方面的內容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學生談談關于光與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你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會發光?我們怎樣給這些光源分類?(我們可以把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1.從我們看到的現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樣行進的呢?
2.學生看教材中的插圖進行推測、舉例,交流。
3.這只是我們的假設,有什么辦法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呢?
師生討論實驗方法和要點:怎樣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中間的孔照到墻上?
4.出示材料,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
5.交流:你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說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種物質中是沿直線行進的。)
三、研究“小孔成像”
1.講述: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的學者墨子曾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18頁的內容。
提問:你有什么發現?
2.教師演示“小孔成像”實驗,在屏幕上投射出蠟燭火焰的倒像。
3.指導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
(1)學生閱讀資料,了解制作過程。
(2)師指出注意事項。
(3)學生分組活動,交流,評比。
4.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指導學生畫出小孔成像圖。說出光的傳播規律。
四、總結拓展
1.今天科學課上,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實驗中我們發現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光在水中是怎樣傳播的呢?請同學課后去探索!
五、布置作業
指導完成《科學習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