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小球動起來》教案(通用2篇)
《怎樣讓小球動起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設想出多種使物體運動起來和改變物體運動方向的方案。
2.能夠用實驗證實自己的設想。
3.能夠正確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知識目標:
1.能說出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靜止變為運動。
2.能辨別出物體的運動主要是由哪種力(如風力、水力、重力、彈力等)作用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動腦筋想出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多種方法。
2.能夠與其他小組交流假設和實驗方法,并找出最好的辦法。
sest目標:
能聯系生活實際,舉出更多的力使物體運動發生改變的例子。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設計出更多種使小球動起來的方案。
教學難點:找出物體的運動是哪種力作用的結果。
教具準備:
學生:球、扇子、打氣筒、線繩、橡皮筋等;
教師:觀察記錄表、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很多種力,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看來上節課知識大家掌握都很好,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跟運動有關的問題。
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么?
你有辦法讓小球動起來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讓小球動起來。
二.探究活動
(一)讓小球動的方法。
1.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們有辦法讓小球動起來嗎?
2.猜想與設計
我們到底能想出多少種讓小球動起來的方法呢?下面進行小組討論,想一想,你們能有多少種方法讓小球動起來?每想出一種方法,就用圖或簡單文字記錄在記錄表“我們的方案”一欄里,如果你們認為哪種方法比較特別,在旁邊做一個記號,看哪個小組想的方法多而且獨特。(小組)
剛才我看大家想出了很多種方法,誰來說一說:你們組共想出了多少種讓靜止的小球動起來的方法?其中你們認為比較獨特的是哪一種?
3.分組實驗
你們有這么多方法,能不能實現呢?怎么辦?
好,可以從你們設計的方案中選擇一個或幾個來研究,實驗中要能注意以下幾點會對你們的實驗有幫助的。
實驗提示:
• 1、先讓小球保持靜止狀態,再讓小球動起來。
• 2、注意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
• 3、把觀察到的現象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
• 4、思考:是什么力讓小球動起來的,并記錄下來。
• 5、不能讓小球掉到地上哦。
4.交流評價
把器材整理好,下面誰來說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你們還用哪些力使小球動起來?
5.小結
大家真是動了一番腦筋,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拉力讓小球動起來、推力讓小球動起來……雖然這些力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外界給小球的一種力,我們把這些力統稱為外力。
(二)改變小球運動方向
1. 小組實驗
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外力可以使靜止的小球動起來,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運動著小球的方向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那就動手試一試,同時思考:是什么力讓小球運動方向發生改變的?
2.匯報交流
請各組把實驗器材整理好,誰愿意說說你們組用什么方法,是什么力讓小球改變運動方向的?
3.教師小結
同學們說的拉力、推力,我們剛才說都屬于什么力?
對,可見外力既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還可以使運動的物體改變方向。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怎樣讓小球動起來》教案 篇2
教學反思:
這一教學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用學生平時愛玩的小球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對于他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他們會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活動中去。第二環節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環節又分為三部分:
第一,怎樣讓小球動起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設計方案,并根據方案進行實驗操作,不過多地限制學生,放開教師的束縛讓學生自由探究獲得知識,享受探究過程的樂趣,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團隊意識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學生能成功的完成實驗,但表述實驗過程卻不理想,這時教師就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指導、梳理學生的語言,如“我們的方法是:先讓小球靜止不動,然后再……”,這樣指導,學生不但能成功的做,還能明晰的說。學生交流匯報時,教師及時提煉板書,如“推力、拉力、彈力等”,然后根據板書的內容,讓學生總結概括“是什么原因讓靜止的小球動起來的?”這樣水到渠成,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
第二,物體的運動方式。通過學生實驗并及時記錄,給小球是怎樣運動的分類并不難,但學生不容易掌握,為此教師采取一邊讓學生演示,一邊說明小球的運動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第三,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在第一次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學生再次設計方案---改變小球的運動方向,對學生而言并不難,關鍵是先讓小球運動起來再改變它的運動方向,這一點學生再設計實驗時教師要特別關注。第三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檢驗,已達到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最后一環節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量,既有知識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說明科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