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生集體練習之后,教師微笑著問:“小朋友們想當小教員嗎”孩子們異口同聲:“想”“大家都想這樣辦,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練,有信心嗎”“有”孩子們的聲音越來越高。于是小組合作開始了。這時,我發(fā)現(xiàn)后排一個小組的小朋友們正在爭執(zhí)什么。仔細一聽,原來是個個爭當“小教員”。以往教師都是以鏡面示范來教學的,而學生們左右混淆,更不用說動作規(guī)范正確了,到最后“教員”、學生都將動作方向混為一壇,無左右之分,就連一開始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到最后也都分不清動作的路線,可見當時多需要教師的指導與點撥。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合作學習的“水分”,沒有“水分”,合作學習就會“枯萎”,教學中就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
二、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合作學習”變成“個人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應具備以下要素:團隊;復雜的任務;責任分工;積極承擔責任;成員相互支持;集體反思等。誠然,讓每一個成員在共同的任務中積極地承擔責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是合作成功的保證!但是在教學中卻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老師一宣布任務,操場上就都是孩子的聲音,小組里每一張小嘴都在較勁,可是誰也聽不清別人在說什么。我們常發(fā)現(xiàn)幾個孩子自始至終充當“話霸”,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欲;也會發(fā)現(xiàn)總有幾個孩子一聲不吭。孩子們會為一項任務中的某個分工爭個面紅耳赤,其他小組準備匯報表演了,他們還沒有定論下來。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組內成員達不成默契,合作就會流于形式。如:在四年級情境游戲中,由故事導入,“探險隊去探險,途中部分探險員遇難受傷”,同學們將設身處地發(fā)揮想象,如何去克服困難,安全踏上“歸途” 小組合作討論后分組練習,學生合作練習后進行展示 ;有一組個個是“傷員”,每個學生都自顧自地演示過障礙,表演得有棱有角,有的拐著腿、有的抱著頭、有的彎著腰……應有盡有,卻沒有團結合作的影子 .一組學生部分當“傷員”,他們分別由其他同學攙扶著,在過障礙時前者比后者跑的還要利索,根本沒有角色之分,讓人哭笑不得.同學們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小組合作的成分,這都是沒有明確分工的原因。沒有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學習”變成了“個人學習”。該教學設計雖用心良苦,但在操作上確實存在問題。試想在游戲中適當幫助分工,部分學生當“傷員”;部分學生當“指揮員”;還有的來幫忙搶救,學生明確了分工,就會增強責任感,相互間的支持與配合會更默契
三、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合作學習”成“盲人摸象
合作學習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萬能鑰匙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學習。美國合作學習專家尼戴維森提出了合作七要點,首要的就是“小組完成討論、解決難題”。即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任務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是什么問題都要“合作學習”。有些教師在一堂課中多次組織合作學習,不管內容多少、問題大小、動作難易,只求場面熱鬧,學生也正好順水推舟。如在跳繩教學中,集體、個人練習了幾種玩法后,把學生分成6組,每組6人,讓學生合作創(chuàng)編各種玩繩方法。合作中,有的小組里個人玩;兩人追逐跑的;多人在合作創(chuàng)編游戲的;有的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