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輕松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一、創設問題情境,喚起求知欲在講授內容之前,通過演示實驗、講史料、生動的舉例和類比、提出富有啟發性或聯系實際的問題等,可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對激發學習動機,喚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講參照物的選擇對運動形式的影響時,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講"重力"之前引出"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等,這樣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發學生興趣。在講動量定理時,提出茶杯從高處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會不會摔碎?這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思考,且能根據各自已有的生活經驗作出多種回答,盡管他們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給新知識的講授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創設探索情境,增強學習信心
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按照前人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來安排的,講授這些內容時,不能只著意傳授知識,更應側重于介紹知識的探求過程,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從被動式接受轉化為全身心投入的主動探究。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物理學史,如牛頓由蘋果落地從而提出萬有引力,布朗意外發現花粉顆粒的運動提出了著名的布朗運動。使學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樣層層分析問題,又怎樣解決問題,體會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過程中掌握知識,能知其所以然,能體驗到成功感,能將直接興趣轉化為持久的間接興趣。
三、創設成功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教學是一個不斷地引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讀書者無疑,須教其有疑。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將學習中的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比如許多學生總認為物體對支持面的正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這樣的錯誤雖經多次糾正,效果不明顯。我在教學中在學生學完牛頓運動定律后,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比賽--列舉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不等于物體重力的實例,列舉多而巧妙者獲勝。在比賽中課堂氣氛及學生的思維都異常活躍。學生通過自己列舉的實例歸納得出結論,既澄清了概念,又嘗到了成功的滋味,激發了勝利的喜悅。
四、創設類比情境,輕松突破重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提高課堂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創設類比情境,可輕松突破重難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機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律,如何向學生講清機械能定恒的條件,是教學中的難點。為此,我在教學中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某人身上的兩只口袋里裝了錢,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錢相當于動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錢相當于勢能,兩只口袋里的總錢數相當于機械能。那么:"怎樣才能保持兩只口袋里的總錢數始終不變呢?"問題提出后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多種回答,因而氣氛輕松熱烈。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從能量角度表述的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再根據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就不難得出從功的角度表述的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在講熱力學第二定律△U=W+Q時,引起物體內能變化的兩個因素:做功、熱傳遞。有的資料用正、負號討論W、Q對內能的影響。我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一個人做買賣,有賺有賠:賺多賠少,財產增加;賠多賺少,財產減少。由此可見,用類比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其效果應該是事半功倍。
五、把握時機設疑,能使興奮持續下去
一節課中新的概念、規律得出后,學生很容易產生松懈情緒,在總結中再強調本節內容的重、難點時,學生可能聽不進去了,若把要強調的知識巧妙地設計成富有色彩的問題,并適當地帶上點風趣,則可使學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對課堂主要內容的消化理解。
在講摩擦力一節時,主要介紹兩種摩擦力的概念、產生條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靜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總結時再舉用水平力推桌子沒有推動的例子,就沒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學生的興奮。因此設計了用水平力將一本書壓在堅直墻壁上的例子,提問:"如果對書的壓力逐漸增大,書受的摩擦力如何變化?"這一問回答錯誤最多的是:"因為F =μFN,F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題發揮:"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書的重力,那么書將沿墻攀登了?"學生聽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錯,而后興奮、思考,變信口回答為主動探索。
六、抓住時機激疑,使知識鞏固深化
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問題激疑,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討論導體處于靜電平衡時,導體表面上的感應電荷的分布及導體的表面為等勢面等性質,其結論學生是認可的,但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教師可及時提出一些激疑性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不仿問:如下圖所示,一導體放在一負電荷Q的右端處于靜電平衡,判斷導體左端a點電勢的正負?學生各有各的見解,并講述了自己的理由。再問:b點電勢與a點電勢的大小關系?教師總結,并提示看問題要全面,注意負電荷Q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激發學生產生了疑點,必定進行深入思考,這無疑對于深刻理解靜電平衡以及電場線概念的真正內涵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七、以錯悟理,創設評錯情境
物理知識除了要從正面理解外,還應作一些反面文章,即針對學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現的錯誤進行設問,讓學生從正確、錯誤的對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準確性、邏輯性和批判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創設的評錯情境,由于給出的結論與學生的思維發生沖突,學生尋找錯誤原因的動機非常強烈,一旦錯誤被揭穿,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講電荷間的作用力是怎樣發生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力是"接觸"力,如我們推桌子,手不放在桌子上,你無法推。沒見那家的桌子,不用推,它自己會走的。(學生大笑)然后設疑問:電荷沒接觸,怎么有了作用力?引出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