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物理新教材的反思
(五)新教材內容切入符合初中學生實際要求
新教材符合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要求,它面向全體學生,希望人人都能獲得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 同時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一些新知識出現并不一定要求學生掌握很多的物理內容,而是要求學生通過物理的探究活動,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鍛煉科學探究物理規律過程的能力。比如“凸透鏡成像規律”中,凸透鏡是一個很簡單的光學儀器,卻是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的關鍵構件,用兩個凸透鏡簡單組合還能制成一架簡易望遠鏡、顯微鏡。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到更有價值的、富有實際應用的物理。另外,新教材內容設置,還有意識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親自實踐,增強學習后繼知識的積極性。
三、新教材對教師提出挑戰
新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給教師增加考驗,提出新的考驗。探究多了,教參內容卻少了,如果教師不知新、老教材有何區別與聯系,在知識點和挖掘教材的“深度”上就很難根據新教材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創造性地教學,尤其對開放性的探索。一些教師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因為新教材要求較高,加之本身惰性,新教材能否再次落入片面追求升學率教育的俗套中。其次,講課模式也提出挑戰,新教材內容生動,知識面廣,如何把生動的教材,變成生動的課堂,使學生真正學到系統、嚴密和“適度”物理知識。第三,評價上,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能否為后繼學習進一步奠定良好基礎。這些都有待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四、使用新教材中有些問題值得商榷
1.物理是一門基礎科學,科學本身是嚴密的,尤其是一些物理定律、規律都是科學家在長期實踐中,經過科學論證得出的,在我們教學中這種嚴密性還要不要。
2.課堂氣氛活躍能否助長個別表現欲(或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而犧牲絕大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習機會。調研中,有的班級被授課教師分組進行討論、探究,個別學生表現欲強,教師總抓住不放,部分學生則變成一個看客,轟轟烈烈一節課,一些學生就在看熱鬧中荒廢了。這與新教材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是否矛盾。
3.數學、物理條塊分割,能否為物理打好鋪墊。八年級下“歐姆定律”練習時,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比例關系搞不明白。
4.個別物理概念給得太突然,教師教學中不太好處理,如“電功等”,在學生沒有功的概念的基礎上突然出現,教師很難解釋。
新教材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需不斷調整、完善和充實,但從近兩年實施效果看,還是給沉悶多年的課堂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學生的思維解放了,能力增強了,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師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新教材的出現,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