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場與電磁波》探究教學設計的前后思考
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是電磁學的最核心內容,其地位相當于經典力學中的牛頓運動定律所處的地位,所以它是本節教學中要重點突出的內容。但是由于其內容非常抽象,學生要深刻理解它比較困難,因此,在教設計上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第一,內容如何定位。對學生來講,知識掌握的要求程度定位在定性了解的層面上。第二,如何化抽象為形象,考慮從多個層面突破教學中存在的知識抽象的難點。其一,實驗探究層面突破——利用身邊豐富的電磁波教學資源,來認識電磁波的廬山真面目,化抽象為具體。其二,媒體層面上突破——利用多媒體,建立與機械波形成相類似的電磁波形成的認識過程,呈現電磁波的形成過程“看不見”的另一面,化抽象為形象。其三,情感、興趣…等角度。第三,考慮如何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利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還原認識事物的原來面目。麥克斯韋從理論出發大膽預言電磁波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的猜想!是一個很好從理論上進行科學探究案例。要達到以上的目標,下面就本人對這一節課在的教學前與后所引發的思考作一闡述。
一. 創設實驗探究情境,引發學生探究欲望
電磁波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雖然人們天天都離不開它,但是學生對它的廬山真面目還是霧里看山。如何創設一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把本質的問題暴露出來,這是我課前一直琢磨的問題。首先,我考慮的是所設計的情境要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盡可能是實驗情境、真實性要強、簡單熟悉生活化、現象明顯、可操作性強、參與面廣、最好能帶給學生驚喜、與電磁波有密切聯系等。于是我想到了用收音機來設計探究實驗的方案,但是如何用收音機設計一個能揭示電磁波本質問題的實驗構想,卻費了我不少心思。后來,從電燈的開與關時,收音機出現“喀喀”干擾聲得到啟發——這個情境就是一個絕妙的情境!所以我在這節課引入環節上,要求每一位學生自帶一臺小收音機,上課時要求學生打開收音機并調節到中波無臺處,然后請每一個學生用一根導線與一只舊干電池,配合收音機做兩次實驗。
第一次實驗。在*近收音機處,讓導線的一端與干電池一個電極始終接觸,導線另一端與電池的另一個電極斷斷續續接觸(如圖甲)。第二次實驗。讓導線的兩端與干電池兩個電極持續接觸(如圖乙)。實驗后請學生描述現象,學生發現只有斷斷續續接觸干電池時,收音機中才發出“喀喀”聲,而導線兩端持續接觸電池電極時收音機中卻無“喀喀”聲。此時,學生的表現,并不是十分驚訝!(可能在平時生活上學生有感受過類似現象),我也不動聲色。只是以平常心,泛泛地提了一個問題,
如何解釋上述現象?
問題一出,學生就開始了議論,并且大多認為,因為有電所以有“喀喀”聲。議論的焦點大多集中在第一個現象上,對第二個現象沒多大注意。至此,我感覺到學生觀察、思維中存在的不足已經暴露出來了,學生沒有抓住關鍵現象進行比較、進行思考。現在該到了教師在“學生——現象之間”應起的“穿針引線”作用時候了,于是我及時拋出了一個問題:“兩次實驗同是所謂有‘電’,為什么現象是:一次有聲一次無聲!”學生為之一震!先前不以為然的臉部表情卻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困惑。隨后在課堂上引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極大興趣和欲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即激發學生更深一層的思考,進入理性思考氣氛之中。
二、抓住問題,引發猜想,相互印證,揭示本質
上面從現象出發,從現象引發出問題,把學生推到問題之中,這是從現象向本質思考的重要轉折點。關鍵問題呈現出來之后,引發猜想是探究中重要環節。但是從哪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引出猜想?
于是,我設置了如下關鍵詞請學生造句
收音機 電波 愛拼才會贏
學生輕松地給出了大致相同答案:電波傳到收音機,收音機中一曲《愛拼才會會贏》催人奮進。
學生的答案,顯然,達到我要引導的方向,即收音機發出聲音與電波的存在聯系在了一起。收音機能檢驗出是否存在電波。
于是我設置如下一組問題
問題1:上述第一次實驗,收音機中發出“喀喀”聲意味著什么?
學生一下子意識到,斷續接觸,有電波產生(學生更熟悉用電波一詞來表達電磁波)。
問題2.導線接通意味著什么?斷開又意味著什么?斷斷續續接觸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間的討論交流、相互提問很是熱烈,其中心不外是,電路中電流發生了變化。收音機與斷續接通的電路之間存在空間上阻隔,“為何它們心有靈犀一點通”?它們之間聯系的橋梁是什么樣?——是電波,電波究竟是什么?討論中,終于有學生切入到電流周圍有磁場,電流變化,電路周圍磁場發生變化的認識。“電流變化、磁場變化、收音機、喀喀聲、電波”等關鍵詞在學生認識過程中形成了思考鏈條。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了高潮,即從簡單的現象,讓學生對電磁波產生似乎有了“頓悟”感覺,但又疑惑重重,在朦朧中學生頭腦里有了如下猜想
猜想:變化的磁場就是電波?或者變化的磁場產生了有電波?
這是從一個現象的某個觀察角度所引發的猜想。如果能夠從不同的現象、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思考、猜想,讓不同的猜想互相碰撞或相互印證,無疑對探究的深入推進,從而尋找更為普遍規律的猜想十分有意義。
正是基于這種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設計了另一個實驗探究情境——演示一個電磁感應現象。實驗如右圖所示。第一次在A線圈通入直流電,B中小燈泡不亮(如圖甲)。第二次在A中通入交流電,B中小燈泡發光(如圖乙),這實驗在交流電教學中做過,學生很熟悉。如果問學生,為什么第二次小燈泡發光,第一次不發光。學生回答肯定是,因為第二次磁通量發生了變化,第一次磁通量沒有變化。這個看似完美的回答,卻沒有揭示問題的本質。科學探究的關鍵恰恰就在于能否從平凡現象中找到不平凡之處,能否從別人沒有看出問題的地方看出問題。在這個探究環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后續教學行進過程,學生在討論中、在困惑中、在希望中,我時不時地拋出了預先設置的如下探究引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