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教學設計(精選4篇)
《蘑菇》教學設計 篇1
第二章第二節蘑菇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2)使學生能總結識記真菌的主要特征。
(3)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4)識記當地常見的食用菌種類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過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的能力。
(2)通過食用菌的調查,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3)通過食用菌的養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l)通過學習食用菌對學生進行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教育。
(2)通過學習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命。
(3)通過食用菌的調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對自然界的意義和它與人類的關系是教學重點。因為蘑菇是大型真菌的代表,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應用價值很高,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是難點。因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必須離開課堂,主要是在校外進行。除了事先布置、管理好以外,還需要學生獨立進行的過程,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一個考驗。
3.蘑菇的形成過程是連續的動態變化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是教學難點 。
教具準備
新鮮的成熟的蘑菇或蘑菇標本,蘑菇或其他真菌的教學圖片、軟件、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設置情景,引出主題
→
觀察實物標本,識記蘑菇的形態結構
→
利用標本或教學軟件,使學生理解蘑菇的形過程
→
發揮學生的作用,識記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 說明:
(1)首先展示蘑菇標本,激發情趣,再由學生引出主題。或者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調節課堂氣氛,引出主題。
(2)關于蘑菇部分的教學,首先注意教學的直觀性,最好課前分好小組,兩三個人為一組,每組準備好蘑菇標本,上課時,按照觀察提綱,逐步進行觀察。觀察提問要結合教材內容,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層次性,要科學嚴謹,具體可行,體現指導性、方向性。如:
①蘑菇像什么?
②你們組的蘑菇標本呈什么顏色?是否含有葉綠素?
③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張開的傘,那么傘蓋、傘柄分別叫什么?
④蘑菇是否有生長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
⑤把成熟的、新鮮的蘑菇放在白紙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輕輕地敲一敲,在白紙上是否發現有褐色的粉末落下來?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嗎?
⑥你能繪出一個蘑菇的外形圖嗎?如果能,請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⑦你觀察時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在學生按提綱程序觀察時,教師出示醒目的蘑菇的形態圖,以便學生對照。把實驗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并擬定觀察內容,設計觀察提綱,可以由淺入深,逐步解決,可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關于孢子落到條件適宜的地方就可以萌發出子實體,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這個動態的連續變化過程比較抽象,應先指導學生觀察孢子,這個過程較簡單,把成熟的蘑菇菌蓋剪下來,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下面墊上一張白紙,輕輕敲打菌蓋,即可見到落下來的孢子。然后,再提供不同發育期的蘑菇標本讓學生觀察理解。其做法如下:在培植時,最好選擇較透明的培養基,每隔5天重新接種一次(保持一段距離),直到剛萌發出菌絲的個體和較成熟的個體都具備為止,還可以把不同發育期的標本放到稀釋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或70%的酒精中浸泡起來保存,以便隨時觀看。或者利用教學軟件以動畫形式來演示這一萌發過程,或制作能反映這一連續過程的復合投影片及活動掛圖等。
關于如何區別有毒的蘑菇和無毒的蘑菇,目前沒有簡易的鑒別方法。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鑒別,如:a.顏色較柔和的一般無毒,而色彩艷麗的一般有毒;b.有小蟲叮咬的一般無毒,而不招小蟲甚至周圍也沒有小蟲痕跡的,一般有毒;c.菌柄憨實粗壯的一般無毒,菌柄較細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學生,對不能識別的蘑菇,一定要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不要隨意采食,以免發生不良后果。
(3)關于真菌的主要特征部分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比較酵母菌、霉菌和蘑菇,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總結出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部分的教學只要提及與細菌、放線菌一樣,學生自然就想到了。復習了舊知識,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4)關于真菌與人類的關系部分的教學,請學生聯系實際總結,教師點評,如有沒有總結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靈芝、猴頭、銀耳等,可利用軟件向學生介紹。
(5)關于(實踐活動三)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以調查為例)部分的教學,關鍵在組織者,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一次考驗,如果組織得當,受益非淺,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接觸社會,學到一些在課堂、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鍛煉能力,培養情趣,初步嘗試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強學習印象,體現了素質教育。搞好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擬定好計劃,布置任務細致周密,要切合學生實際和當地實際情況,特別是學生的人身安全要保障,防患未然。
第一,要使學生明確調查的目的。
本次實踐活動是了解當地常見的食用菌的主要種類及其主要特征。學生自己擬定活動計劃(必須在規定的范圍內),拿出來讓學生討論,看是否切實可行。
第二,選擇調查場所。
a.一塊長有食用菌的林地或草地。
b.一家農貿市場或食用菌養殖場。
c.某個有研究食用菌項目的科研單位或大學。
d.上網等。
第三,有適當的組織形式。
a.以小組為單位,一般4至6人,選出有責任心、熱愛生活、有一定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其余學生也要有分工,要明確任務,做好準備。如:XX同學擔任主記錄,主要負責聯絡和收集信息,主要負責安全等。
b.活動時一定要有教師組織,不要讓學生自己出去,以免發生意外。如果有條件的學校可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做顧問。
第四,調查方式。
a.實地考查。
b.個別訪問。
C.網上查詢。
d.問卷獲息等。
第五,讓學生明確調查內容。
調查的項目較多,可以劃分成問答題的形式,分給小組,使每個小組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任務。
a.當地食用菌主要有哪些種類;
b.每種食用菌的形態、顏色;
c.生長環境:溫度、濕度、光照;
d.營養方式;
e.主要成分;
f.營養價值;
g.藥用價值;
h.市場價格;
i.季節性;
j.有毒無毒;
k.味道;
1.鑒別方法;
m.其他。
第六,服裝和活動備品。
a.穿寬松適合運動的服裝,如果到林地或草地,要穿旅游鞋、長褲,褲角扎緊,以免遭蚊蟲叮咬,最好帶白帽,便于查找所在位置。
b.小鏟,小木棒,記錄本,筆等。
第七,整理記錄。
活動中所記的筆錄會很潦草,回來后利用課余時間加以整理、分類,有些還要添加數據說明,并做適當的分析。這樣,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質。
第八,總結匯報交流
在校內開展一次交流會,口頭交流,匯報調查結果。也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交流,如辦板報、辦學報、網上交流等。在匯報交流過程中要有“存在問題一項”,讓學生找出本次調查中不圓滿之處,以利于下次完善實踐活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蘑 菇
一、蘑菇
1.形態結構:像把張開的傘,有菌蓋、菌褶、菌柄、菌絲(地下)
2.營養方式:靠地下菌絲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產生孢子進行孢子生殖。
4.鑒別蘑菇,不可隨便食用。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細胞內具有成形的細胞核;
2.能產生孢子,孢子能發育成新個體;
3.體內沒有葉綠素,營養方式屬異養。
三、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
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藥用、制醬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紡織品發霉變質,使農作物患病等。
《蘑菇》教學設計 篇2
第二章第二節蘑菇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2)使學生能總結識記真菌的主要特征。
(3)通過學習使學生識記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4)識記當地常見的食用菌種類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過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的能力。
(2)通過食用菌的調查,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3)通過食用菌的養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l)通過學習食用菌對學生進行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教育。
(2)通過學習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命。
(3)通過食用菌的調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對自然界的意義和它與人類的關系是教學重點。因為蘑菇是大型真菌的代表,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應用價值很高,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是難點。因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必須離開課堂,主要是在校外進行。除了事先布置、管理好以外,還需要學生獨立進行的過程,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一個考驗。
3.蘑菇的形成過程是連續的動態變化過程,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是教學難點 。
教具準備
新鮮的成熟的蘑菇或蘑菇標本,蘑菇或其他真菌的教學圖片、軟件、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設置情景,引出主題
→
觀察實物標本,識記蘑菇的形態結構
→
利用標本或教學軟件,使學生理解蘑菇的形過程
→
發揮學生的作用,識記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 說明:
(1)首先展示蘑菇標本,激發情趣,再由學生引出主題。或者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調節課堂氣氛,引出主題。
(2)關于蘑菇部分的教學,首先注意教學的直觀性,最好課前分好小組,兩三個人為一組,每組準備好蘑菇標本,上課時,按照觀察提綱,逐步進行觀察。觀察提問要結合教材內容,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層次性,要科學嚴謹,具體可行,體現指導性、方向性。如:
①蘑菇像什么?
②你們組的蘑菇標本呈什么顏色?是否含有葉綠素?
③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張開的傘,那么傘蓋、傘柄分別叫什么?
④蘑菇是否有生長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
⑤把成熟的、新鮮的蘑菇放在白紙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輕輕地敲一敲,在白紙上是否發現有褐色的粉末落下來?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嗎?
⑥你能繪出一個蘑菇的外形圖嗎?如果能,請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⑦你觀察時是按什么順序進行的?
在學生按提綱程序觀察時,教師出示醒目的蘑菇的形態圖,以便學生對照。把實驗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并擬定觀察內容,設計觀察提綱,可以由淺入深,逐步解決,可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關于孢子落到條件適宜的地方就可以萌發出子實體,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這個動態的連續變化過程比較抽象,應先指導學生觀察孢子,這個過程較簡單,把成熟的蘑菇菌蓋剪下來,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下面墊上一張白紙,輕輕敲打菌蓋,即可見到落下來的孢子。然后,再提供不同發育期的蘑菇標本讓學生觀察理解。其做法如下:在培植時,最好選擇較透明的培養基,每隔5天重新接種一次(保持一段距離),直到剛萌發出菌絲的個體和較成熟的個體都具備為止,還可以把不同發育期的標本放到稀釋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或70%的酒精中浸泡起來保存,以便隨時觀看。或者利用教學軟件以動畫形式來演示這一萌發過程,或制作能反映這一連續過程的復合投影片及活動掛圖等。
關于如何區別有毒的蘑菇和無毒的蘑菇,目前沒有簡易的鑒別方法。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鑒別,如:a.顏色較柔和的一般無毒,而色彩艷麗的一般有毒;b.有小蟲叮咬的一般無毒,而不招小蟲甚至周圍也沒有小蟲痕跡的,一般有毒;c.菌柄憨實粗壯的一般無毒,菌柄較細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學生,對不能識別的蘑菇,一定要向當地有經驗的群眾請教,不要隨意采食,以免發生不良后果。
(3)關于真菌的主要特征部分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比較酵母菌、霉菌和蘑菇,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總結出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部分的教學只要提及與細菌、放線菌一樣,學生自然就想到了。復習了舊知識,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
(4)關于真菌與人類的關系部分的教學,請學生聯系實際總結,教師點評,如有沒有總結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靈芝、猴頭、銀耳等,可利用軟件向學生介紹。
(5)關于(實踐活動三)食用菌的調查或養殖(以調查為例)部分的教學,關鍵在組織者,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對教師、對學生都是一次考驗,如果組織得當,受益非淺,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接觸社會,學到一些在課堂、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鍛煉能力,培養情趣,初步嘗試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強學習印象,體現了素質教育。搞好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擬定好計劃,布置任務細致周密,要切合學生實際和當地實際情況,特別是學生的人身安全要保障,防患未然。
第一,要使學生明確調查的目的。
本次實踐活動是了解當地常見的食用菌的主要種類及其主要特征。學生自己擬定活動計劃(必須在規定的范圍內),拿出來讓學生討論,看是否切實可行。
第二,選擇調查場所。
a.一塊長有食用菌的林地或草地。
b.一家農貿市場或食用菌養殖場。
c.某個有研究食用菌項目的科研單位或大學。
d.上網等。
第三,有適當的組織形式。
a.以小組為單位,一般4至6人,選出有責任心、熱愛生活、有一定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其余學生也要有分工,要明確任務,做好準備。如:XX同學擔任主記錄,主要負責聯絡和收集信息,主要負責安全等。
b.活動時一定要有教師組織,不要讓學生自己出去,以免發生意外。如果有條件的學校可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做顧問。
第四,調查方式。
a.實地考查。
b.個別訪問。
C.網上查詢。
d.問卷獲息等。
第五,讓學生明確調查內容。
調查的項目較多,可以劃分成問答題的形式,分給小組,使每個小組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好地完成任務。
a.當地食用菌主要有哪些種類;
b.每種食用菌的形態、顏色;
c.生長環境:溫度、濕度、光照;
d.營養方式;
e.主要成分;
f.營養價值;
g.藥用價值;
h.市場價格;
i.季節性;
j.有毒無毒;
k.味道;
1.鑒別方法;
m.其他。
第六,服裝和活動備品。
a.穿寬松適合運動的服裝,如果到林地或草地,要穿旅游鞋、長褲,褲角扎緊,以免遭蚊蟲叮咬,最好帶白帽,便于查找所在位置。
b.小鏟,小木棒,記錄本,筆等。
第七,整理記錄。
活動中所記的筆錄會很潦草,回來后利用課余時間加以整理、分類,有些還要添加數據說明,并做適當的分析。這樣,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素質。
第八,總結匯報交流
在校內開展一次交流會,口頭交流,匯報調查結果。也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交流,如辦板報、辦學報、網上交流等。在匯報交流過程中要有“存在問題一項”,讓學生找出本次調查中不圓滿之處,以利于下次完善實踐活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蘑 菇
一、蘑菇
1.形態結構:像把張開的傘,有菌蓋、菌褶、菌柄、菌絲(地下)
2.營養方式:靠地下菌絲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產生孢子進行孢子生殖。
4.鑒別蘑菇,不可隨便食用。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細胞內具有成形的細胞核;
2.能產生孢子,孢子能發育成新個體;
3.體內沒有葉綠素,營養方式屬異養。
三、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
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藥用、制醬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紡織品發霉變質,使農作物患病等。
《蘑菇》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1.會用大小不同的橢圓形和半圓形畫出蘑菇的基本形狀。2.學習使用多種顏色來裝飾蘑菇。3、掌握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色彩均勻的涂色技巧。
活動準備:小兔頭像、蘑菇圖片,范畫、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出課題
1.教師一邊出示小兔頭像,一邊說:今天小白兔早早起床,拿了一只籃子要到樹林里去它邊走邊唱,非常高興,因為它要到樹林里采它最喜歡吃的蘑菇。終于來到了樹林,可這時太陽公公卻躲起來了,還下起了毛毛雨,小白兔沒帶雨傘,怎么辦呢?你猜猜小白兔想到了什么辦法來避雨嗎?(幼兒自由議論)
2.原來小白兔一口氣跑到了蘑菇地里避雨,這里的蘑菇可神奇了(出示蘑菇圖片),大大小小的,不僅有小白兔喜歡吃的小蘑菇,大蘑菇還可以做小兔的蘑菇房,這不,小白兔跑到大蘑菇下避雨來了,所以小兔子最喜歡蘑菇,它想摘很多很多回去送給它的好朋友們,我們小朋友來幫幫它吧,畫些漂亮的蘑菇送給小兔子的朋友好不好?
二、教師示范作畫
1.出示范畫:我們一起來看看蘑菇長什么樣子的?怎么畫呢?(幼兒觀察后自由討論)
2、教師請幼兒說說,總結畫蘑菇的方法,創編成兒歌的形式(ppt出示):圓圓的,扁扁的,像房子,像花傘,一個個,地上長,小白兔,真喜歡。
3、幼兒跟讀兒歌。
4、教師邊念兒歌示范畫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蘑菇:先畫橢圓形或半圓形的蘑菇頂,在蘑菇頂中間底下畫上蘑菇柄,然后在蘑菇頂上畫上不同顏色的小圓點或者斜紋作裝飾,最后給蘑菇涂上漂亮的顏色(教師示范時,強調涂色規則: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色彩均勻)。
5、帶領幼兒邊說邊畫:請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邊讀兒歌邊畫蘑菇。(書空練習)
三、幼兒作畫,教室巡回指導
1.發放畫紙和油畫棒,鼓勵幼兒大膽落筆,畫出大小不同的蘑菇,并提醒幼兒作畫時注意頂和柄的銜接。
2、會用多種顏色給蘑菇畫上漂亮的花紋。
3、幫助能力差的幼兒畫好蘑菇頂,并鼓勵孩子自己模仿作畫。
四、講評作品
1、收拾作畫工具(請幼兒自行將油畫棒收拾好,擺放到指定位置)
2、老師對幼兒的作品做適當的點評:表揚畫得又多又漂亮的小朋友,對能力稍差的幼兒的作品多作鼓勵。
《蘑菇》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意圖:
這首兒歌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描述了小松鼠與蘑菇之間的對話。讓幼兒觀察圖片,并能開動腦筋猜猜它們會在說什么。兒歌中問話的表現方式、問句的語氣、否定詞句這些都為幼兒所愛,能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使用。
活動目標:
1.欣賞兒歌《蘑菇》,讓幼兒感受兒歌的童趣,理解兒歌中的內容。
2.認讀字詞“蘑菇”、“沒”。
3.能大膽參與游戲,感受集體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掛圖、蘑菇字卡、光碟、雨傘、大樹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你們認識蘑菇嗎?那有吃過嗎?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跟蘑菇有關系,我們一起看看吧。
二、教師出示《蘑菇》大范畫提問:
1.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字卡“蘑菇”)
2.小松鼠和蘑菇好像在說話?請猜一猜它們會在說什么呢?
師:關于它們之間的對話,我們已經想了很多。你們想聽聽圖畫旁邊的兒歌是怎樣說的嗎?三、播放光碟,欣賞兒歌《蘑菇》;欣賞后提問:
師:請小朋友欣賞的時候,能做到安靜地聽,眼睛看字不出聲。
1.誰在說小蘑菇你真傻?為什么小松鼠會說小蘑菇傻呢?
2.蘑菇被太陽曬著嗎?(出示字卡“沒”)大雨下了嗎?
3.小松鼠最后問了小蘑菇什么問題?
4.你覺得小蘑菇傻嗎?
小結:其實小蘑菇不是真的傻,而是它的形狀本身就是像把傘一樣,可是它卻不能像傘一樣可以合起來,所以小蘑菇就是長成這樣子的。
四、認讀字寶寶 :“蘑菇”“沒”。
1.游戲《大小聲》,老師小聲讀,小朋友就相反的大聲讀。
2.游戲《摘蘑菇》,讓幼兒去森林里采蘑菇,每人只能摘一顆蘑菇,摘到后說出摘的是有什么字寶寶的蘑菇。最后將蘑菇分類,貼在雨傘上。
五、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