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鳥》教案(通用4篇)
《小小鳥》教案 篇1
第二課 我若是小小鳥
一、教學內容:
1、 唱 :《我若是小小鳥》
2、 做:學唱民歌
3、 聽: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
二、教學目的:
1、 通過歌曲學唱,感受合唱的藝術表現力, 演唱時能做到均衡、和諧。
2、 繼續感受三拍子韻律,用視唱法學會《沂蒙山小調》,豐富對民歌音調的積累。
3、 通過欣賞,了解音樂的表現手法,感受其音樂形象。
4、 八孔豎笛,繼續學習吹奏《山楂樹》。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 唱好三部合唱歌曲,感受美妙的合唱效果。
2、 增強對民歌的了解與認識。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八孔豎笛
五、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唱《我若是小小鳥》
教學目標: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感受合唱的藝術表現力;
3、能均衡的、和諧的演唱三聲部;
4、能養成“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勤奮勞動”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三聲部合唱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發聲練習曲
教學過程:
導言:大家喜歡自由嗎?那把自己比喻一下:我想我是自由的------------你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下自由嗎?
一、 發聲練習
1、 出示
5 4 3 | 2 — — | 3 4 5 | 5 4 3 2 | 1 — — ||
3 2 1 | 7 — — | 1 2 3 | 3 2 1 7 | 1 — — ||
2、 演唱
在蔚藍的天空中,云兒自由的飄(第一聲部)。
在天空的下面,飛著自由的小鳥,還有著快樂的人們(第二聲部)。
二、 學唱歌曲
1、 歌詞朗讀
我若是小小鳥,展雙翅入云霄,那該多好。
聰明的你說:但少小不努力,貪玩耍惡勤勞,哪能飛的高?
這正是揭示了一個----------的道理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 揭題,感受
這是一首古老的德國民歌——我若是小小鳥。快來聽聽吧!
你在歌曲中體會到什么?把你感受說出來。
3、 學唱歌曲
雖然歌曲很短小,旋律也很簡單,但其中豐富的和聲,增加了歌曲的立體感。形象生動,我們一起來享受美妙的三聲部歌曲吧。
(1) 主旋律(第一聲部)——聽唱法
(2) 第二聲部——跟琴聲唱
(3) 第三聲部——聽唱
(4) 第一、二聲部合唱,第三聲部聽
(5) 第一、三聲部合唱,第二聲部聽
(6) 第二、三聲部合唱,第一聲部聽
(7) 三聲部合唱
合唱美在哪里?你覺得合唱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三個聲部都在比誰的聲音大,聲音響亮,這樣好嗎?
合唱時可是少了誰都不行哦!
三、 總結下課
“我若是小小鳥,展雙翅入云霄,那該多好。但少小不努力,貪玩耍惡勤勞,哪能飛得高”大家一定從中學到很多吧,跟我們分享一下你體會到的吧(學生交流)。
五、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民歌
教學目標:
通過學唱《沂蒙山小調》,繼續感受三拍子的韻律,并豐富對民歌音調的積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視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韻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我若是小小鳥》。
教學時,可以將第5、6小節及第11、12小節的合唱部分作為合唱練習。要注意第二聲部第6小節的導音“7”的音準和三部合唱連續的同音進行。提醒學生控制好氣息,保持聲音的位置,唱穩低音。合唱訓練的過程應該由二聲部過度到三聲部合唱。引導學生傾聽和聲的美妙效果。
二、新授
導言:上課前,來個“民歌大集合”的游戲,采取小組比賽的方式,每組能說出民歌的名字+1,能唱出其中幾句旋律+2,能唱又能說出是哪個地區的民歌+5,積分多者為勝,搶答的節奏為
x x x x | x 0 ||
我要來一 個 !
獲勝小組獲“民歌小組”,個人榮獲“民歌小天王”,不得重復。看來,大家對我們傳統民歌還比較熟悉,這樣的現象非常好,也同樣希望大家不斷的積累。
(一)、 學唱《沂蒙山小調》
1、 初聽、感受
我們現在聽到的是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從中你感受到什么?
2、 出示歌譜。
3、 作品介紹:《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民歌,音樂舒展豪放、旋律優美,具有勞動人民憨厚樸實的性格,為單樂段分節歌的形式,唱詞為兩樂句唱一句詞,節奏較寬,有較多的拖腔。
4、 視唱旋律學唱歌詞。
(1) 在老師引導下邊拍手邊唱。
(2) 在老師指揮下,注意換氣。
(3) 提示3/4,感受三拍子韻律。
5、 練習時要求學生自己學唱,以訓練學生的獨立視譜能力。注意連線的處理,拖腔 高音要有氣息支持,做到圓潤、連貫。
6、 說出自己的感受。
三、欣賞《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
1、 教材分析:
《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是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于1874年所作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中的第五首。是作曲家在參觀已故摯友俄羅斯畫家哈特曼的遺作展后有感而寫的。哈特曼的原畫是為舞劇《軟氈帽》所作的舞臺設計圖,畫的是一些已經長出喙嘴和羽毛的金絲雀雛,它們在蛋殼里就象全身蒙上甲胄一樣,在舞臺上,則讓一些人扮演金絲雀雛,其中有的還帶著已經打開的蛋殼。而穆索爾斯基的音樂則使這些幻想性的鳥雛活起來,讓人感到它們在啾啾作聲,歡跳雀躍。
2、 欣賞重點: 培養學生音樂的聽賞和聯想能力。
3、 教學過程:
(1)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在聽賞之前向學生講解有關的欣賞內容的大意。
(2) 欣賞管弦樂合奏曲《為孵化的鳥雛的舞蹈》,讓學生感受樂曲那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展開聯想。
(3) 視唱部分旋律。
4、 完成課后的練習。
這首樂曲旋律的特點是( )。
優美、抒情的 詼諧、幽默的 雄壯、有力的
四、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繼續學習八孔豎笛曲《落水天》、《山楂樹》。
教學后記
《小小鳥》教案 篇2
《小小鳥》是一首簡單朗朗上口的兒歌,內容活潑生動,體現了相親相愛、友好相處的情感。因此我選擇了《小小鳥》作為本周其中一節語言活動課。
為引起幼兒興趣,我首先播放了小鳥的叫聲。通過小鳥的叫聲激發幼兒想象,猜猜小鳥在干什么?然后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欣賞,模仿小小鳥體驗相親相愛的的情感。小班幼兒記憶力不完善,因此我緊抓兒歌的重點,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幼兒理解兒歌內容。由于他們語言表達不夠清晰和完整,回答問題往往只有一個重點詞,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師問與答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對語言發展較好的幼兒我會說:“你能把這句話說完整嗎?”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使幼兒逐步形成說完整語言的習慣。
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如果在本課中巧妙的插入音樂,通過多種手段讓幼兒理解掌握兒歌內容,感受兒歌的意境。從而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兒童趣味,才更能激發幼兒對語言活動的學習興趣。
《小小鳥》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朗誦兒歌,豐富相應的詞匯:“見面、碰一碰、飛”。
2、通過玩手指游戲和結伴表演,感知、理解表達兒歌內容。
3、愿意與同伴相互合作表演。
活動準備:小鳥手偶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了解兒歌中的角色。
教師出示手偶:小鳥。提問:這是誰呀?它會干什么?
2、教師借助手偶,示范朗誦兒歌。
3、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朗誦兒歌。
a教師分句教幼兒。
b師生一起朗誦兒歌。
c師生一起用接念的方式朗誦兒歌。
d幼兒邊朗誦兒歌邊表演。
e每個幼兒找一個同伴分別扮演小鳥,表演兒歌。
4、教師小結。鼓勵與表揚表現好的幼兒。結束活動。
《小小鳥》教案 篇4
聽完新教師匯報課《小小鳥》后,聽課老師們圍繞著“你親親我,我親親你”這一肢體動作議論著。“你親親我,我親親你”是小班藝術活動《小小鳥》中的一句歌詞,朱老師在活動開始時,利用小指偶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小指偶的表演形象又生動,老師的教態和話語也實在是可愛而可親,把孩子和聽課老師都深深地吸引住了。
一只小小鳥,二只小小鳥,
見面點點頭、點點頭,
你親親我,我親親你,
碰一碰、碰一碰,飛走了。
當朱老師講到“你親親我,我親親你”的時候,就讓兩只小指偶的小小鳥嘴對著嘴親了親,這一動作引起了孩子們竊竊私語“嘻嘻,他們親嘴了,哈哈,你看,他們親嘴了……”這時候的我就已經開始為朱老師擔心,擔心朱老師會不會讓孩子來親身表演,那豈不糟了,還好,老師一直讓孩子用手指學著小小鳥表演,本以為活動就快結束了,可老師偏偏又安排了最后一個環節,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和好朋友一起表演歌曲,我擔心的一幕出現了,孩子表演時,有的盯著好朋友的嘴巴,有的呆呆的和手指表演時判若兩人……當唱到“你親親我,我親親你”時,大膽的孩子在對方的小嘴上親一親,還不忘擦一擦自己的嘴巴,淘氣的孩子捂著自己的嘴巴偷笑著,害羞的扭過臉一動也不動,也早就忘了還要唱歌。我想此時的孩子可能在他們的小腦袋里更多是在想怎么親這個問題。我看著身邊有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忍不住想給他們引導、啟發一番,“我們用自己的臉靠靠對方的臉,這也是親親啊”,邊說還邊和他們擁抱一下,用臉蹭蹭他們的臉,想以我的動作來暗示并帶孩子們動起來,可是孩子們對我的幫助并不領情……活動結束了,大多孩子都沉浸在“親親”給他們帶來的好奇和興奮里。
說實在的,我也說不好這樣的一個動作會不會給孩子什么不好的影響,可我總覺得不是很妥。對于某些比較敏感的詞語,敏感的動作,我們是否也該要深一層去考慮?比如,我們在教授“你親親我,我親親你”時,可以讓兩只小鳥抱在一起,也可以讓他們的頭和頭靠在一起,還可以讓一只小鳥的頭和另一只小鳥的身體依偎在一起……給予“親親”更豐富的含義,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避免某些尷尬的場面。假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多考慮一下活動中或許會出現的細節,或者多從孩子的現實生活出發,這樣的尷尬場面或許也會避免哦!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