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生活《大公雞和漏嘴巴》(通用2篇)
小班生活《大公雞和漏嘴巴》 篇1
【設計思路】
素材分析:
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情節簡單,貼近幼兒的生活,是一個很經典的生活教育素材。主要講了小弟弟因為吃飯喜歡東張西望而掉米粒,被大公雞叫他漏嘴巴,還去啄他身上的米粒而被嚇哭了,最后他學會了專心吃飯,大公雞只好去找蟲子吃了。為了讓故事更適合本次活動的重點,我對原著稍作了修改,把奶奶的角色刪除了,插入了小弟弟的錄音與幼兒互動,激發了幼兒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來幫助小弟弟,一使故事更加生動了,二使幼兒參與性更強了。
幼兒分析: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日積月累的,并具有反復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小班幼兒由于手眼腦的不協調,注意力又容易分散,再加上獨生子女的優越感,缺少獨自吃飯鍛煉的機會,挑食偏食十分嚴重,致使每天都有很多飯菜浪費了。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對于小班而言是一個關鍵期,我班幼兒吃飯時也有很多不良習慣,如掉米粒嚴重、還東張西望愛說話,小碗沒扶住而打翻飯菜,再加上本月我們的生活關注重點是進餐環節,結合我班幼兒喜歡聽故事,因此我選擇了《大公雞和漏嘴巴》這一文學作品,借助于形象生動的圖片,讓幼兒在聽聽、看看、說說中,了解吃飯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環節分析:
導入環節通過圖片展示,拋出問題的方法引出故事的主角小弟弟,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重點環節就是欣賞理解部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故事制作成ppt,插入了生動的小弟弟錄音,讓幼兒更直觀的理解故事內容。幼兒運用已有的零散經驗在幫助小弟弟不做漏嘴巴,通過老師的梳理和兒歌總結幫助幼兒積累吃飯時更多不掉米粒的好方法,促進幼兒養成更好地進餐習慣。最后為了使整個活動保持連貫性再次引出大公雞,使大公雞走出文學作品,走進幼兒生活。延伸環節是本次生活活動后的實踐驗證環節,借助“大公雞”這一角色,督促幼兒養成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習慣。
【內容與要求】
在聽聽、看看、說說中,了解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逐步養成良好地進餐習慣。
【材料與環境準備】ppt、錄音、大公雞頭飾
【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價值: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引出故事主角,通過圖片認識小弟弟)
出示課件,介紹名字,為什么叫它漏嘴巴呢?
二、欣賞理解(分段欣賞,理解故事內容)
1、欣賞故事第一段(價值:知道小弟弟掉米飯是因為吃飯時東張西望,通過小弟弟的錄音提問,激發幼兒要去幫助小弟弟的愿望)
1) 為什么說小弟弟是漏嘴巴?米粒都掉在哪里?
他是怎樣吃飯的?(輔問:他一邊吃飯一邊在看什么?)
小弟弟為什么哭了?
師:原來大公雞在告訴小弟弟,米粒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愛惜糧食。
2)你們聽小弟弟在說什么?(錄音哭著說:你們來幫幫我,我不想做漏嘴巴,不想被大公雞啄)
我們一起來幫幫小弟弟吧,告訴小弟弟吃飯時不掉米粒不做漏嘴巴的好方法有哪些?(價值:重點問題,在幫助小弟弟的情境中,積累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出示相應的圖片,給幼兒直觀的引導,最后以簡短兒歌的形式幫助幼兒梳理、小結。)
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師總結:扶住碗,拿起勺;看小碗,不說話;身體、下巴靠靠好;吃得干凈身體棒。
過渡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的小弟弟有沒有讓大公雞找到米粒呢?
2、欣賞故事第二段(價值:將上一環節中總結的好方法編進小弟弟第二次吃飯的故事內容中,同時也是在幫助幼兒鞏固和驗證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現在的小弟弟是怎樣吃飯的呢?
2)他對大公雞說了什么?
師:現在的小弟弟聽了我們的好方法后,吃飯時再也不掉米粒了,變成了好弟弟。
三、回歸生活(價值:大公雞走出文學作品,走進幼兒生活。)
師:“喔喔喔,喔喔喔”咦,是誰來了?
大公雞(出示大公雞圖片和聲音):前幾天,我去其他班級找米粒吃了,找到了好多漏嘴巴的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做漏嘴巴呀?(不想)一會兒吃中飯的時候我也要來你們這里找找有沒有漏嘴巴,看看誰把飯菜撒在地上了。
延伸:(價值:這是本次生活活動后的實踐驗證環節,借助“大公雞”這一角色,督促幼兒積累吃飯時不掉米粒的好方法。)
1、午餐環節,“大公雞”到班級里來尋找掉米粒的漏嘴巴。
2、活動后兩天,拍攝我班幼兒午餐時的視頻,和孩子們一起玩《大公雞找漏嘴巴》的游戲,找找漏嘴巴的小朋友,討論交流更多地進餐好習慣和好方法。
小班生活《大公雞和漏嘴巴》 篇2
對于小班孩子而言,一日活動中最忙碌的不是集體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而是生活環節,尤其讓我們手忙腳亂的是幼兒的進餐時段——這邊剛剛平息了兩個在哭在鬧不肯吃飯的幼兒,那邊又有幼兒飯菜撒了一地;這邊的幼兒不會自己吃,坐在那兒等人喂,那邊又有幼兒告狀:“他把不愛吃的放到我碗里了!”有的幼兒不會正確使用小勺兒,撒的比吃的還多,有的幼兒把整口飯含在嘴里,慢慢地吸吮……漫長的用餐終于結束了,等待教師的是一片狼藉的“戰場”。針對這樣的現狀,我開展了本次語言活動《大公雞和漏嘴巴》,以此來強化幼兒的進餐時的常規,改正不認真吃飯、掉飯粒的壞習慣。
本次活動共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圖片導入,引起幼兒興趣。出示大公雞和漏嘴巴的圖片,直接導入到第二環節。第二環節:分段欣賞、理解故事內容。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故事以分段欣賞為主,提問理解為輔。欣賞完第一段,教師提問:小弟弟的嘴巴漏掉的是什么?怎么會漏啊?有的小朋友能結合故事分析出小弟弟掉飯粒的原因:他不認真吃飯;他在看蝴蝶……有的孩子能結合平時生活經驗回答:他的小胸沒有貼緊桌子;碗沒有放在桌子上等等。接著提問:小弟弟吃飯的習慣可真不好,誰來教教小弟弟,應該怎么吃飯?這個問題將文學作品回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能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經驗回答,大膽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好的激發了幼兒想和說的愿望。接著分享故事第二段。第二段中故事里的小弟弟知道了大公雞啄他的原因,在奶奶的幫助下改掉了認真吃飯,再也不東瞧瞧西看看了,這回他吃的可干凈了。這樣的故事結局從情感上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也潛移默化的告訴孩子們吃飯不要東張西望,要專心,這樣就不會掉飯粒了。第三環節:完整欣賞故事。活動的最后延伸活動是在午餐環節,在進餐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浸潤在故事角色中,把進餐當做故事的延伸,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在情境中學習。進餐過程中我繼續以“大公雞找漏嘴巴的小朋友”的方式介入,檢查幼兒們的進餐情況:“誰是漏嘴巴,大公雞要來找一找。”看到有漏飯粒的小朋友,“大公雞”就“啄”他一下表示提醒,幼兒們都會吃得很專心:“我不是漏嘴巴,我是好寶寶。”
本次活動中我為孩子孩子們敢說、想說、愿意說的語言環境,通過活動孩子們不僅獲得了愉快的情緒體驗,更增進了和老師的感情。他們的想象力也充分地得到了發揮,為今后的語言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是活動也存在許多不足,如:對于孩子的回答,教師的回應比較單一;孩子們的傾聽習慣比較差;由于年齡特點的原因,孩子們回答問題時總是一個字或一個詞的回答,教師要在活動時要提醒要把話說完整等。
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并富有重復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梳理總結了更多的進餐習慣,督促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