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游戲(通用6篇)
沉浮游戲 篇1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有的物體浮在水面,有的物體沉到水中。體驗玩水的快樂。
準備:
大盆水2—3盆,各種物品(包括棉花、鐵釘、鏡子、塑料玩具、小石頭等)。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向幼兒介紹各種物品,告訴幼兒這些物品有的能浮起來,有的會沉下去,等一會兒幼兒玩的時候來觀察。
2、將幼兒分為3組,向每組幼兒提供足夠的物品。讓幼兒自由玩耍。
3、教師在幼兒玩耍的過程中進行隨機指導。如教師可以用參與的方式和幼兒一起玩,并且用:“浮起來了,沉下去了”等語言來影響幼兒。
4、教師請幼兒說說什么東西沉下去,什么東西浮起來。
建議:
1、活動中提到的物品僅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任何物品。
2、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盡情地玩,不要過多地干涉幼兒的游戲活動。
沉浮游戲 篇2
小班科學活動:
沉浮游戲
有益的學習經驗:
認識有的物體浮在水面,有的物體沉到水中。體驗玩水的快樂。
準備:
大盆水2—3盆,各種物品(包括棉花、鐵釘、鏡子、塑料玩具、小石頭等)。
活動與指導:
1、教師向幼兒介紹各種物品,告訴幼兒這些物品有的能浮起來,有的會沉下去,等一會兒幼兒玩的時候來觀察。
2、將幼兒分為3組,向每組幼兒提供足夠的物品。讓幼兒自由玩耍。
3、教師在幼兒玩耍的過程中進行隨機指導。如教師可以用參與的方式和幼兒一起玩,并且用:“浮起來了,沉下去了”等語言來影響幼兒。
4、教師請幼兒說說什么東西沉下去,什么東西浮起來。
建議:
1、活動中提到的物品僅供教師參考。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任何物品。
2、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盡情地玩,不要過多地干涉幼兒的游戲活動。
沉浮游戲 篇3
背景:做理發師是孩子們表現生活的一種角色游戲,在游戲中可以產生許多的角色互動。理發是孩子們生活中最常見、最簡單的也是自己都親身經歷過的一種活動。孩子對理發店的游戲雖然很喜歡,但常常因為不認識一些理發工具或不能正確的使用鬧出很多的笑話。觀察中也有個別孩子熟悉理發店“工作”,但不能與眾多的小客人扮演者產生互動,因此導致很少有“顧客”去光臨理發或是美容。
實錄:我問進入理發店扮演角色的孩子:“你是誰?”三個孩子都能根據掛牌明白自己的角色,說自己是理發師。當提問到:“我能不能在這里美容時?”只有一個孩子說可以。具體做些什么,她也不清楚。有個小客人來了,理發師熱情的迎上前后問她:“你要剪頭發嗎?”小客人隨即點點頭,沒有太多的交流就像趕場子一樣洗頭、吹風、剪頭發。因為流程太快,幾乎沒有更多的語言交流,看來角色意識有待加強。
分析:3-4歲的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十分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兒童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習得良好得行為習慣。理發師的角色活動中大部分孩子對于用梳子梳、用剪刀剪和用吹風機吹的行為動作都非常感興趣,但對于理發店的其他用品和理發過程的步驟還不是很了解,教師可通過之前的經驗豐富和適時的個別指導,幫助幼兒更好的認識角色。個別孩子的游戲行為還停留在擺弄材料的水平,他們沒有角色的任務意識,而且不是很清楚需要哪些材料工具和它們的使用方法,例如:發卷和燙發的頭罩幾乎沒有人使用。教師在活動之前,可以將幾個大角色的目標細化,哪怕一次達到一個很小的點也是好的,面面俱到反而失去本來的觀察目標。
游戲觀察記錄
游戲材料:沉與浮
游戲要求:改變物品原先在水里中的狀態
游戲玩法:借助各種輔助材料, 嘗試改變物體原先在水里中的狀態
游戲觀察:
鏡頭一:
楊洋試了乒乓球,是浮的,為了讓乒乓球沉下去,他想到想到了用手按住乒乓球,但是這樣一來他的手就沒有辦法拿開了,于是,他找了個重的東西——吸了水的海綿,壓在了乒乓球上,這下乒乓球沉下去了,而楊洋的手也解放了。
鏡頭二:
何佳蕓也試了乒乓球,她在乒乓球上放了一個盤子,沒成功;又試著放一塊橡皮泥,可是還是沒成功,這時,陽陽忍不住了, 當起了小老師教起了何佳蕓:“你要拿個重的東西壓一下,乒乓球就沉下去了,一定要重一點,不然不行的。”于是,何佳蕓拿起了乒乓球放進了裝有鵝卵石的袋子里,哈哈,成功了!
鏡頭三:
沈家禾拿著手中的橡皮泥,捏了捏,往水中一扔。咦?怎么橡皮泥沒有沉下去呢?為什么別人的橡皮泥是沉下去的?于是,又從水中拿起了橡皮泥,又揉了揉,揉成團,再不放心,又看了看,才放到了水中,沉下去了!為什么一會沉一會浮呢?他又開始了琢磨,原來,把橡皮泥攤開來,就是浮的,揉成團就是沉的。
鏡頭四:
盛俊杰選了雞蛋,是沉的。一開始,他把雞蛋放進了鐵盒,因為鐵盒是浮的,他想通過鐵盒的浮力,讓雞蛋浮在水上,剛剛還行,可慢慢的,又沉了下去。這時他看到了提示:選用老師準備的調料——糖、鹽、味精。一個個試過去,最后發現放了鹽之后,雞蛋浮起來了。
游戲反思:
大班孩子敢于嘗試、探索,富有挑戰性的實驗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樂于接受的活動。小實驗“探索改變物體原狀”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關注,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點,這個內容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孩子帶著任務去嘗試,去探索。有的孩子遷移運用了前面的實踐方法;有的則自己創造;也有的模仿同伴,幼兒積極思考、操作、記錄……在分享交流中,根據孩子的特點及時調整與應對,在“拋接問題”中拓展孩子的思維。
在講評中,講述了“熟雞蛋的沉浮”,尋求突破,通過“雞蛋在清水中的沉浮”——讓孩子看到了“雞蛋放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變魔術“雞蛋浮起來了”——得知:在水中放入鹽,能增加水的浮力,可以使雞蛋浮起來;一步步環節的遞進,層層剝開“雞蛋浮起來”的真正原因,引發孩子更多創意。
孩子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發現秘密,感受獲得了成功、快樂。在嘗試中,有采用輔助材料的,有改變形狀的,有改變水的性質的,可見,孩子們通過不同的嘗試,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了孩子不斷學習的興趣。
沉浮游戲 篇4
活動目標:
1、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初步獲得物體沉浮的概念。
3、用簡單的表格記錄物體的沉浮現象。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木塊、塑料塊、磁鐵、糖紙、玻璃球若干。
2、物體沉浮實驗前后對照表。
活動過程:
1、拿出一個木塊,讓幼兒猜一猜,如果把它放進水里,它會沉下去還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進水里,請幼兒觀察。
2、把其它的物體都放進水里,請幼兒觀察那些物體會沉下去,那些會浮起來。
3、請幼兒實驗。實驗前,先請幼兒猜一猜結果。并且做標記。然后與實際結果對比。
4、小結: 比水輕的物體會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體會沉下去。
活動反思:
這個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發現沉浮現象。我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操作來獲得經驗。幼兒的積極性很高。
沉浮游戲 篇5
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沉與浮的小實驗。 2、初步知道哪些東西放到水里是沉的,哪些浮的,并能對其分類。 3、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臉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2、兩個透明大冰盒,上面貼有向上向下符號。 3、教師操作材料:海綿、石頭、氣球、積木、空藥盒、剪刀、牙膏皮、橡皮泥、玻璃球等。 幼兒操作材料:鉛筆、玻璃球、硬幣、泡沫、電池。乒乓球、玻璃球、海綿、石頭、積木、空藥盒、剪刀、牙膏皮、空瓶子等。 4、幼兒人手一張記錄紙 ,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 導入部分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小客人,他們就躲在你們的小椅子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它們是-------? 幼:石頭寶寶、氣球寶寶、海綿寶寶、空藥盒寶寶、牙膏皮寶寶、剪刀寶寶、積木寶寶。 師:今天我們要和這些小客人做一個玩水的游戲,游戲的名字叫【沉與浮的游戲】(同時出示‘沉、浮’),沉就是把一樣東西放進水里會落到水底;浮就是漂在水面上。把它們放到水里會怎么樣?你們猜猜看? 幼:會沉,會浮。 二、 感知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有的說會沉,有的說會浮,我也不清楚,現在請兩位小朋友上來,每人選一樣物品放到水里,看看會發生什么? 然后把你看到的結果告訴老師。 師:剛才你和誰玩了,看到了什么? 幼:剛才我和石頭玩了它沉到了水里。 師:剛才你和誰玩了,看到了什么? 幼:剛才我和積木玩了,它浮在水面上。 三、 認識沉與浮,嘗試設計沉浮標記 師:我們把石頭沉到水里這種現象叫沉,把積木浮在水面上這種現象叫浮。那小朋友會把你的發現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嗎? 幼:能 師:請小朋友做一做。 師:小朋友真能干,在玩中發現了沉浮現象,現在老師要把這個發現用標記記錄下來。 師出示標記 師:你們看這個標記像什么? 幼:像表針、像漢字“個”,像煙囪…… 師:老師用豎線表示水的深度,箭頭表示物體,當物體浮在水面上時,箭頭朝上。當物體沉到水里的時候,箭頭朝下。我們用向上的箭頭↑表示上浮,向下的箭頭↓表示下沉。 出示大記錄紙,把剛才的發現用標記記錄下來。 師:那其它寶寶在水里會怎樣呢?,每人選一種物品放到水里,看看會發生什么,然后把你的發現用標記記錄下來。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的記錄情況:石頭下沉,氣球上浮,海面上浮,積木上浮,空藥盒上浮,剪刀下沉,牙膏皮下沉。 師小結:像石頭、剪刀、牙膏皮沉到水里這種現象叫沉。像氣球、海綿、積木、空藥盒浮在水面上,這種現象叫浮。 四、 幼兒操作活動 師:老師也幫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物品寶寶,請你們動手做一做,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交待操作要求:首先把第一位物品寶寶的現象記錄好,接著再給其它物品寶寶都玩一玩,把你的發現全部記錄好,小朋友在記錄前要把手擦干凈,記錄時要看清表格,在相應的位置做標記。 幼兒操作,師巡回指導。 師講解操作結果,針對實際情況,進行講評。 五、游戲“找家” 出示標有上浮下沉標記的兩個冰盒 師:小朋友都很聰明,大家在玩中了解了這些物品寶寶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現在物品寶寶們也要回家了,可是他們家的門牌改了。看﹗這兩個盒子就是物品寶寶的家,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分別是誰的家,請小朋友把物品寶寶送回家。 師:大家都為物品寶寶找到了家,那老師要檢查一下小朋友找的對不對? 師:沉寶寶家里都有誰? 幼:石頭、玻璃球、鑰匙、牙膏皮、剪刀、橡皮泥、硬幣、扣子等。 師:浮寶寶家里都有誰? 幼:氣球、泡沫、海綿、空瓶子、碗、積木、乒乓球、鉛筆等。 師小結:剛才我們再送物品寶寶回家時,發現塑料、木頭還有泡沫海綿等東西是浮在水面上的,硬幣、鑰匙、小刀是沉到水里,還有橡皮泥、玻璃球、石頭等也是沉到水里。 師總結:水是很有力氣的,他有一種永遠向上的力量叫浮力,當我們的物體比較輕時,就會被托起來,浮在水面上;如果很重了,就會沉下去。,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在水中的特性,小朋友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么東西在水里是沉還是浮?,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嗎?設計意圖 在整個活動的設計中,我一直以游戲的形式及商討的口吻與幼兒交流,希望他們能從已有經驗出發,在輕松、愉快的自主游戲的氛圍中嘗試、操作與探索,但活動中我發現實驗的設計與記錄都是在我的控制下完成的。《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本次活動的設計進行修改。 1、重過程輕結果,由于本次活動的選材本身來源于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如果將活動的重點局限與活動的結果,讓幼兒發現并記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對于大班幼兒而言過于淺顯,實驗的結果對于他們毫無懸念,無法吸引幼兒更大的參與熱情。由此,我將此活動做了部分調整:(1)將活動的重點由結果轉至探索與發現的過程。(2)由幼兒按教師設計好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結果變成讓幼兒用自己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2、實驗的次數幼兒決定,既然活動的重點已經變成幼兒用自己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去驗證猜想,那么實驗的次數就可以由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 3、如何調動幼兒的自主性,既然將實驗的過程完全放手給幼兒,那么在活動過程中就要讓幼兒大膽提出問題、互相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自由組合進行實驗,并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4、教師的作用,教師主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創造寬松、平等的討論環境,讓每位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活動。在活動中給予幼兒鼓勵與肯定,讓他們充分體驗到探索與發現的樂趣。
沉浮游戲 篇6
一、教學設計: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為什么有些東西能夠浮在水面上,有的則沉到水底?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的欲望,因此我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沉浮現象》。
二、教學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動腦筋積極思考,嘗試大膽操作,能夠用語言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三、教學準備;
1、小泡沫板、石頭、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盤放在桌子的中間。
2、記錄表、筆、盆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
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托盤里都有什么東西呀?
2、猜一猜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做記錄。
(1)請小朋友們猜測,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后,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
(2)幼兒把自己的猜想的寫到記錄表上,記錄表已將托盤中的材料畫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請你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上勾,等會我們再來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結果到底是不是一樣的。
3、動手操作,記錄沉浮現象,老師在一旁給予指導。
小朋友剛才都把自己的猜測記在了記錄表上,那小朋友們的猜得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對照記錄把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并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4、鼓勵幼兒相互交流,分享實驗過程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