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一)》課堂實錄
一堂數學課沒有疑問是不正常的,如果學生能發現問題,說明學生在傾聽在思考。如學了三個面的名稱后,有一位學生提出:為什么同一個牙膏盒相同的面卻有不同的名稱。我沒有直接告知答案,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表達能力也在交流、爭論中得到提高。
六、案例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創設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兒童年齡特征,自始至終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習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既有獨立思考,又有互相借鑒,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整堂課教師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和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學習環境寬松、學習興趣濃厚;學生在課堂上樂學、敢學;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教師還為各層次學生創設了充分展示自己,表述自己見解的平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3體驗了一種“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情感。教學中緊緊圍繞數學與生活這一主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4營造了一種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圍。如:教學面的名稱時,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方法,互相補充,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各種情況逐一說出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充滿生機與活力,培養了學生合作、創新的意識。
點評人:李正梁(湖北省潛江市教研所)
七、編者點評
片段一中的分組觀察講臺桌的活動安排不夠合理,當一個小組的學生觀察時,其他四個小組的學生在干什么?這樣組織數學活動很有可能造成時間不夠用,完不成教學任務。建議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考慮到活動的有效性,要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活動,以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如這個地方教師可以準備5個粉筆盒(每組一個粉筆盒),將粉筆盒放在學生課桌上,讓學生同時進行觀察,效果可能好一些。
用“猜一猜要觀察什么物體”引入新課,不如開門見山:“今天我們要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呢?”并請學生“指一指、說一說,自己文具盒的前后、上下、左右6個面(這是第一冊第5單元‘位置與順序’的一道習題)”。再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如果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然后再進行觀察,通過實踐檢驗各自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