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聽誰的(口語交際)|新課標
《應該聽誰的》教學設計一
吉林省長春市樹勛小學 張 霜 設計
吉林省長春市樹勛小學 金玉芬 潘文久 點評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與愿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感受交際的樂趣。
2.學習使用普通話,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3.在交際互動中,使學生能初步說清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并了解別人講話內容;態度大方、有禮貌。
4.體會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樂于交流,說清觀點,認真傾聽別人講話,在交流中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準備
1.自制動畫片《騎驢》。
2.自制教學圖片。
教學過程
一、讀故事,了解短文內容及幾個基本觀點。
1.看動畫,講故事,感知短文內容。
(點評:上課伊始,生動有趣的動畫,繪聲繪色地講解,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氛圍,學生定會興趣盎然。)
2.自由讀故事,了解文中對于爺孫倆騎驢的幾種說法。
(點評:讀故事是看動畫所無法代替的,這使學生對故事《騎驢》的四種說法逐漸明晰,為展開交流做好準備。)
3.引導學生匯報故事中的四種說法,同時板書。
(1)中年人認為兩個人不能都騎驢。
(2)老人認為應該尊敬老人,讓爺爺騎。
(3)孩子認為應該讓孫子騎。
(4)種菜的人認為有驢不騎,太笨了。
二、搭建平臺,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爺爺應該聽誰的?教師提出:說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認真聽對方講話。
2.小組交流,按不同觀點分組。
(1)調查分組。
A.同意爺爺騎驢的為一組。
B.同意孫子騎驢的為一組。
C.同意不能都騎的為一組。
D.同意不騎太笨的為一組。
E.與以上四種觀點不同的同學為一組。
(點評:“按不同觀點”分組,是來自學生自己的觀點,打破了常規分組中存在的形式主義,使小組學習更具實際意義。另外,對于“與以上四種觀點不同的同學為一組”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及教師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2)組內交流。
3.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以各自喜歡的方式匯報,互相補充,團結合作,講清組內想法;注重師生評價,培養學生交際的情意態度和良好的交際習慣,提高交際能力。
(點評:能通過教學評價,培養學生交際的情意態度和良好的交際習慣,抓住了口語交際教學的重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此處教學的不可預測性更強,隨時生成的課程資源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盡量考慮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設計才更有針對性。)
4.不同觀點互動交流。
在相同觀點匯報的基礎上,引導不同觀點的小組進行互動交流,充分說理,說服他人。再次創設情境,使學生交際更深入。
(點評:不同觀點的交鋒,讓學生的交流活動升華,互動性更強,交際情境自然形成。同時,在交流中,經過教師的恰當的引導、點撥,學生會逐漸體會故事所蘊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師生扮演角色,創設交際情境。通過這樣的交流使學生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見。
(點評:這一教學環節設計很巧妙。巧,是因為師生角色扮演使交際更具實際意義;妙,是因為交際過程不單是語言交流的過程,更是學生思想受到啟迪,情感得以熏陶、釋放的過程。)
四、聯系實際,拓展交流。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拓展交際空間。使學生逐步感知到交際是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使學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與他人交流。
(評:聯系實際的拓展交流,豐富了交際的內容,把故事《騎驢》所蘊含的哲理內化,學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總評
張老師的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應該聽誰的》,能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段提出的口語交際要求,從二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把教學目標 準確定位在“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敢說、樂說,說清自己的想法,說出新意;指導學生在與人交流中要認真傾聽,態度自然、大方”上。教學設計體現了“順學而導,在交際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指導思想,及“情境中互動,互動中發展學生思維”的設計原則。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樂于交際,主動交流。張老師設計了獨白、小組討論。與老爺爺模擬對話等活動,努力引導每個學生樂于交流,主動參與到口語交際情境中。
二、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互動。比如說,上課伊始的一邊播放配樂動畫,一邊講《騎驢》故事,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交際情境中;讓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小組合作交流,為學生搭建交際平臺;不同觀點進行交鋒,使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師生扮演角色,與“老爺爺”模擬對話,在交流中使學生感悟了故事所蘊含的哲理;拓展交際話題,讓學生尋找自己生活中為難的事情,把交際情境引向生活實際,使交際更具實際意義。
以上各種交際情境,重視培養學生在交際活動中的交際角色意識,構成了真實的課堂交流的學習情境。
三、發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創新。在教學設計中,張老師鼓勵學生多元化思考,“與文中四種觀點不同的同學為一組”的設計,體現了她充分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及創新精神的培植。
(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張霜老師執教的《應該聽誰的》一課獲得一等獎。)
點評:“本篇思路有點問題,設計了學生根據不同觀點分為五個小組進行組內交流并匯報的環節,但最終結果卻是“做事應有主見”,環節設計與結論沒有因果關系,邏輯上似講不通。”(熊寧寧)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2005.1~2)
在交際中學會交際──《應該聽誰的》(口語交際)精彩片段評析
吉林省長春市樹勛小學 張霜執教 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 楊百城評析
張霜老帥執教的《應該聽誰的》以其活潑、靈動的課堂氛圍在全國第五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獨樹一幟,其課堂教學藝術很值得我們借鑒。
一、動畫激趣,準備交流
(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述故事,并組織學生讀《騎驢》的故事。)
師:那老爺爺應該聽誰的呢?我們大家快動腦筋給爺爺出主意吧! (板書:應該聽誰的。)
[用動畫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后,組織學生讀書,深入了解故事中不同人的不同觀點。不但落實了“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的要求,為后面圍繞話題進行交流作了充分準備,又把學生帶進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二、搭建平臺,指導交流
(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后,讓學生自愿匯報想法,發現有的同學不贊同故事中的四種意見。)
師:有人沒舉手,那你們是什么意見呢?說給大家聽聽。
生:沒舉手的意見是一人騎一會兒。(全場笑)
師:哦,你說你的想法是一人騎一會兒。
生:(指著后排一同學)不是,是想法。(全場大笑)
師:噢,那你是代表他說出想法,是嗎?
生:是。
師:(對全班)同學們,我發現他們的想法很奇特。(對發言的學生)我非常佩服你的膽量,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真棒!那我就畫一個代表你的形象啰!(板畫女生頭像)
[在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時,從未舉手的同學中,巧妙地鼓勵她說出獨特的想法,并給予贊賞,樹立了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組織意見相同的同學組成小組進行交流,教師加入其中一組。然后各小組代表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中一組的代表用表演的形式匯報。)
師:(對全班)表演看完了,看懂了嗎?
生:看懂了。
師:他們組是什么意思?
生:他們是一人騎一會兒。
師:你看得非常認真。你們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不但可以用語言表達,還可以用動作呀、眼神呀、表情呀表示自己的意思。你看,張老師的眼睛會說話,說什么呢?(做眼神)我喜歡你們呀!你們也用眼睛告訴我,你喜歡我嗎?
生:(做眼神)喜歡!
師:哎,眼神和語言都用上了。真好!
[在學生表演之后,因勢利導,啟發學生采用多種交際手段進行交流,很好地貫徹了交際的要求。]
(在持“爺爺騎”與“孫子騎”兩種觀點的同學進行爭論后)
師:唉,爭來爭去,我覺得又要尊老,又要愛幼,干脆爺爺孫子都騎吧。同意嗎?
(持“都不騎”意見的小組學生──下稱甲組──搖頭)
師:搖頭表示什么?用動作表示不同意是嗎?那你要給我個說法,為什么不同意?
生:因為那頭驢是小驢,壓死了,誰來干活呀?
師:你考慮得有道理。
生:[持“兩人都騎”意見的小組學生(下稱乙組)]驢是很小,但它的力氣很大。
師:你是說它有能力馱兩個人,是嗎?
乙組生:對。
師:那你把我這句話也加進去,說一下。
乙組生:驢是很小,但它的力氣很大,有能力馱兩個人。
師:嘿,很有道理呀。(對甲組生)服了沒有?不服的繼續反駁。
甲組生:驢……很小……
師:是呀!
甲組生:(思考后)我們都說要保護動物,驢也是動物。如果我們把它壓壞了,怎么辦?
師:哦,你很有愛心,知道要保護動物。這下可真讓我為難了,你們說的也很有道理呀!
乙組生:你們愛護動物,我們是要向你們學習;但是你們要看它是什么動物呀,驢本來就是干活的。 (全場笑)
師:(豎大拇指)說得非常好!(對兩組)你們是誰也沒說服誰。
師:(對持“一人騎一會兒”意見的小組──下稱丙組)你們是最有想法的啦,你們能不能把他們四組都說服了。
丙組生:如果爺爺騎驢,孫子走路,那孫子很累;如果孫子騎驢,爺爺走路,那爺爺很累;都不騎驢,還很笨;要是都騎驢,又要把驢壓死了。我們組有一個好辦法:先讓爺爺騎驢,孫子走路。孫子走累了就讓孫子來騎驢。這樣,我也不累(孫子也不累),爺爺也不累,驢也不累。這樣不是很好嗎?(全場大笑,鼓掌)
師:真精彩呀!孩子們,這樣一大段話她居然說得這么清楚、流利。是不是該送給地掌聲啊?(全場鼓掌)
[持不同意見的學生進行激烈的思維碰撞和言語交鋒。在這里各組同學各抒己見,把表情、動作、語言都用上了,說的話有理有據,把各自的想法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得益于教師創設的情境讓每位學生都進入了角色,也得益于教師在交際過程中的引導、啟發和激勵。]
三、感悟道理,總結升華
師(模仿爺爺):孩子們哪,你們的話真是太有道理了。那你們是不是很想跟我說幾句話呢?
生:(激動地)爺爺,你一會兒聽這的,一會兒聽那的,真……(手指爺爺)你真……(全場大笑)
師:哦,你是說我沒主見吧?
生:(頓悟)爺爺,你一會兒聽這的,一會兒聽那的,真沒主見!
師:孩子啊,你說的太對了。我老了,腦筋不好使,你再說一遍,給大家聽聽。
(生大聲再說一遍。)
[用模擬情境的方式,引領學生進入角色和故事中的爺爺進行直接交流,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故事蘊含的道理,并通過這一學生的重復語言讓全體同學加深印象,巧妙地完成了本組課文的綜合性主題教育。]
總評:這節課有三個顯著特點:
其一,以《騎驢》這個故事為引子,拓展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說。全課從故事開始,組織學生說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意見──說自己的觀點──說小組交流的結果──不同意見間的爭論──與故事中的爺爺進行對話──提出自己的困惑,并互相出主意。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話題,這些話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順著學生的思維提出,讓學生都有話可說的。
其二,話題的提出和拓展中,多次創設有實際意義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有話想說。惟妙惟肖的音像故事,激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各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故事的情境,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使得他們不吐不快。教師自己也充當其中的一個角色,和學生平等互動,更激起了學生交際的欲望。
其三,在交際過程生與生、生與師的互動中,巧妙組織,靈活引導,讓學生有話會說。教師用示范、啟發、補充、暗示等方法幫助表達有困難的學生學會表達,用賞識、激勵等方法讓有想法的學生敢于表達。通過組織學生之間的自我評價,調控和引導著說的、演的、聽的、看的學生。教師這些教學手段的嫻熟運用,有效地促使學生提高交際能力,養成交際的良好習慣,在交際中學會交際。
(張霜,小學高級教師,吉林省教學能手,曾獲長春市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區優秀教師、區骨干教師。)(摘自:《福建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