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課堂實錄
生6: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好。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體現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學過的有關詩文,甚至有一些還是課外的,說出了一些秋的意象,F在請同學們再將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圖來。想出來后,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記下來好嗎?
生:好。
(學生思考,寫作)
(教師巡視課堂)
(學生基本完成)(教師發現其中兩位學生寫的文章較有特色)
師:同學們,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把他們心中的“秋景”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表現出期待的神情)
師:好,現在請溫文富同學給我們描繪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讀)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邊的楓林,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師生鼓掌)
師:文富同學不但寫得好,而且讀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蘇俐俐同學來朗讀她的作品。
生:(讀)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
(師生鼓掌)
師:比喻生動恰當,更是一段讓人奮發的好文章。相信同學們能夠從這兩篇文章里得到許多啟發。其實還有很多同學的作品寫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朗讀。今天這節課同學們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聯想和想象,合作創新,寫出了一段段富有詩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揚。同學們回去之后,把你寫的這篇文章再修改、補充,要寫出你們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給老師好嗎?
生:(齊聲)好。
師:下課。
第三部分 學生習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溫文富
“呼……”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成了個“人”字隊;一會兒成了個“一”字隊。仿佛舞臺上裊娜的舞姿,富于變化,在天空這個深藍色的布幕的襯托下,顯得風致極了。鴨子在水中嬉戲,不時用翅膀拍打著本來就很平靜的水面,發出“啪啪……”的水聲。泉水也不甘服輸地唱起“叮咚……”的歌。這舞,這聲,這歌組成了美麗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寧靜。
雖有落葉的悲劇,但也有收獲的喜事。瞧,山那邊的楓林,不,應該說是紅霞,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夕陽下的楓林
高一11蘇俐俐
夕陽尚未完全消逝,滿天揮著的是一片淡彩,酥黃的色調漸染成血紅色。這樣的好時光,是秋天傍晚時分獨有的美景。
此時,恰逢深秋,在這血紅夕陽的籠罩之下,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條盤旋而上的石頭小徑。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叢林的樹梢,也染紅了路邊的小草,這時隱隱約約地聽見在白云深處傳來的飄渺的聲音,而大自然這位天生的藝術家,妙筆生花,使眼前的畫境富于層次感。畫的底色是澄藍——黃昏時分山間空氣的顏色;夕陽余暉幻成滿天火紅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盡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間最自然最動感的曲線。這幅畫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紅色躍入視野。噢,原來是一片楓樹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熱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燒;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永遠的理想像小溪般歡快的流淌……眼前的紅色,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楓葉盡染,在夕陽的點綴之下,那遍野的楓林,如火的暮靄,燒紅了半天的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