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
四、深入讀詩理解思想感情
師范讀,劃節奏。
讀讀詩,將所描繪的景物畫出來。
3這樣的圖畫,這樣的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船上,心里愁苦不堪,聽到寒山寺的鐘聲,看到此時此景,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4指導朗讀(用低沉壓抑的口氣讀)與背誦。
5小結。
總結:
大家的朗讀把我們帶入悲涼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寫的魅力。愿大家要多讀、多背詩歌。
作業:
背誦、默寫。
板書設計:
寒山
遠 不徑
山中行走 白云 對秋天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
近:楓林
楓橋夜泊 見 月落 霜天 江楓 漁火
聞 烏啼 鐘嗚
課后反思:
昨天共花了三個課時,和孩子們共同閱讀理解了《山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用古箏曲磁帶和掛圖,作為激發學生,創設情境的手段了。學生都喜歡讀古詩,腦子里也記了不少古詩。當我問記得哪些古詩,愿意誦讀給大家聽嗎?學生非常踴躍,課內外的古詩朗讀了不少。但是針對三年級的年段特征,我必須涉及到詩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著痕跡,使學生感悟詩意?我費盡了心思,范讀,看圖,激發各種形式的讀……可是快到下課,除了查了課外書的學生,其余學生幾乎不會開口,我只有將詩意逐句講給他們聽,不一會,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會了。唉!不知道這是我的悲哀,還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兩節課使學生理解了詩意,多種形式的朗讀古詩后,我決定加上第三課時,這節課我重點在兩首詩的比較。相同在什么地方?學生說,相同都是詩人看見眼前的景寫的詩,都是寫秋天的詩,都寫了火紅的楓葉。那有什么不同?學生說,不同在觀景的地方不同。時間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在學生了解詩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著力加強了朗讀對比,請兩個學生,請一個讀出高興的語氣,一個讀出憂愁的語氣來分讀這兩首古詩。讀后點評,說說哪讀得好。學生在評價中獲得了朗讀的技巧,喜的情緒要讀得“節奏快點,聲音向上點”。憂愁的情緒,要讀得“節奏慢點,聲音低沉。”學生最后再讀這兩首詩時,情形就大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