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3》說課
(三)隨文識字,交流方法,感受識字之樂
新課標強調,要義學生為主體,把漢字的教學與學生的發展結合起來。在識字這一板塊,尤為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當然,也不能放棄老師的導向。在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交流可以用哪些方法是識記漢字,如:熟字加、減、換偏旁的:伸--神 勇--涌 多--夕抬--臺 寫--與 字形異同比較:州--川 峽--頰 字義理解的"島、峽"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族、隔"這兩個字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以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族"還可以編出兒歌記憶:四面八方的人聚到一起,成為一個民族,族,民族的族。"隔":隔墻有耳,一口隔開。
總之,漢字有音、形、義的特點,先學語言,在認字形,形義結合,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會發現它們都是由規律可循的。如果能在課堂中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那么我們的識字教學的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上的識字與寫字的關系。目前的多認少寫實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寫的字除了"族"字之外,其余七個都比較簡單。寫字環節中,要讓學生首先觀察漢字在田字格中的擺放,了解其間間架結構,感受漢字--方塊字的形體之美,然后引導學生書寫,在寫字的時候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姿勢--"三個一"。
(四)朗讀感悟,深入體會,感受祖國之美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就提出:要"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本文是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較好的范文,因此,要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朗讀感悟,自讀自悟自得。
這一環節,要體現讀的層次性,且讀要有目標,讀要有所得。
1.自讀自悟,同桌交流,存疑待解
學生自由誦讀,自由說一說從每一句中讀出了什么感情,然后與同桌的學生交流,如有疑問,可用鉛筆在文中標注,反復思考。
2.指名朗讀,交流所得,合作解疑
指名朗讀可采取學生個人讀、分組讀、分男女生讀的形式進行。主要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如遇到學生讀得不到位之處,教師以范讀引領,如"中國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用低緩、深情的語調,突出遺憾和盼望之情。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只需要學生大致了解,無須一字一字地講解,以學生的交流為主,教師適時點撥,或以一句話點睛即可。對于學生女不懂之處,由學生大膽釋疑,教師盡量擺正自己的位置,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必要時還要以學習者的身份向學生提出疑問,請學生給以幫不,解除學生的戒備和恐懼心理,幫他們走出來大膽質疑,合作解疑。
3.品味語言,誦讀感悟,背誦課文
三字經的語言形式,語言精練,內涵豐富,學生讀來朗朗上口,聽之又充滿豪情,所以教學時尤其不要放過這一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機會。讓學生自由讀,品味語言,教師可采用以下方式推波助瀾:(1)配以優美舒緩的樂曲,讓學生自由誦讀。(2)再次展示課件,讓學生誦讀。教師也可以范讀,讓課文中洋溢著的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感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呼之欲出。最后在誦讀、美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背誦。
(五)資源開發,深化拓展,豐富積累
結合師生的課前準備,也結合課后的"讀讀認認",首先讓學生談談對"各民族"的認識和了解,然后主要由教師向學生介紹,還可以展示課前收集的各民族的服飾圖,讓學生了解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風俗文化,房屋風格以及他們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主要圍繞識字寫字進行,把會讀的生字用磁鐵把生字卡片粘貼到黑板上,把會寫的生字寫入田字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