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教案設計
第 二 課 時教 學 過 程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一、導入 二、學習課文了解文中道理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師教學活動 1、介紹葫蘆、蚜蟲的知識。2、放課件。回憶一下課文內容。 1、朗讀。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就讀哪一自然段。2、自學課文設計意圖 1、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2、讓孩子直觀形象,感知葫蘆 怎么? 1、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相信學生。2、培養孩子認真讀書的習慣,充分發揮眼耳頭口學生學習活動設計1、小組介紹自己收集的材料。2、邊看邊回憶課文主要講的什么? 1、孩子任選一自然段讀。 活動目的 1、累知識為學習課文作鋪墊。2、形象 感知課文內容。 激起孩子朗讀的興趣。 (1)、仔細讀課文,再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找出來,作出記號。(2)、小組討論交流。3、匯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梳理指導。第一自段:(1)、葫蘆長得如何?(2)、那個人喜歡 嗎?相機指導朗讀句子(喜愛之情)。(3)、小組賽讀。第二自然段:教師相機指導朗讀:“他盯……才好呢! ”理解“盯”的作用。 3、通過朗讀體會葫蘆的可愛,以及那個人對葫蘆的喜愛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讀中感悟2、自讀課文,勾畫不懂的地方,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3、孩子匯報:(1)、葫蘆長得好:“細長的……幾個小葫蘆。”(2)、從:“那個人每天……喜歡”可以看出。(3)、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孩子有事可做。 通過誦讀讓學生充分走進課文。感受那個人的心理。 三.總結.拓展 四.練習 三、小結 三、小結拓展學習 三、小結拓展學習 “自言自語”(指讀、范讀、小組 讀等)讀出那個人的迫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 學生匯報后,重點指導“那個人……是葫蘆”,特別讀好反問奇怪的語氣。 第四自然段:(1)、那個人收到了葫蘆了嗎?(請一個孩子讀第四段,其他孩子邊聽邊想),你知道了什么? 讀中感悟,體會那個人不聽勸告,滿不在乎的心情。 (4)、抽讀、小組讀,讀中感悟那個人的急切心情。(5)、孩子自由讀,聽別人讀。 (6)、答:那個人沒有收到葫蘆。(7)、一個讀其余孩子邊聽邊想,然后回答。(8)、小葫蘆要 體會那個人的心情,享受讀書的快樂感悟,反問的語氣。 (2)、當孩子說是因為葉子上的蚜蟲更多時,師問: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嗎?(3)、齊讀第四段。(4)、師:種葫蘆的人看到 小葫蘆 一個個都 落了,他的心情如何?可能 會怎樣說呢?請孩子們用“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 一個個都 落了,可能會 地說‘ ’ ” 的句式想象說一句話。(放課件)小組交流。調動孩子的生活積累 結合教材內容,讓孩子把 一句說完整,說具體,拓展孩子思維想象的空間。 靠葉子提供養料,后來葉子被蚜蟲吃了,就不能給小葫蘆提供養料,小葫蘆 就一個個都 落了。(9)、學生齊讀后,看課件回答。(后悔地說、傷心地說、懊悔地說……)。 把話說完整, 說通順。 孩子說話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較大的活動空間 1、孩子們真會想,假如明年那個人又種了葫蘆,葉子 上生了蚜蟲,他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續編 故事)。2、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個小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1、分角色朗讀課文。2、表演這個故事。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進一步種葫蘆人的心理。 孩子說(我明白了葉子與果實 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1、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2、學生表演這個故事。 學生體會到了葉子和果實的關系。 增強了朗讀表演能力。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