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認知目標:學會詩中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會默寫《贈汪倫》。
情感目標:了解古詩所描繪的場景,感受詩的意境,感悟李白汪倫之間濃濃的朋友情、離別情。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描繪了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飽含著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我把理解古詩大意,想象意境,領會詩人情感,確定為教學的重點,體會詩人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對象分析(學生特點及相應對策,學法研究)
這首詩安排在小學第八冊,四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學到了不少古詩,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方法,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探究能力。在教學上文本與學生直接對話,讓學生讀了古詩之后,帶著自己的疑問、理解與同學對話、老師對話。文本、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正體現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理念和精神,也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讓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根據這首詩的語言特點,在課堂上做到了文本與學生直接對話,讓學生讀了古詩之后,帶著自己的疑問、理解與同學對話、老師對話。文本、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注重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遷移和積累,學會舉一反三。教學中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尤其是音樂的介入,更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汪李二人的友情,詩人的離別之情,還打通了學生課內學習和課余生活的聯系。因而在教學中采用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五、教學媒體設計
有關本首古詩的多媒體課件,包括《煙花三月》mtv碟片;南斯拉夫電影《橋》插曲,周華健歌曲《朋友》等有關朋友的歌曲錄音,配樂的古詩朗讀、古詩新唱樂曲。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一、課前情境創設 利用vcd,播放吳滌清演唱的歌曲mtv《煙花三月》(提醒會唱的同學跟著唱。) 二、激趣,上課導入。 1、談話:剛才,上課前,同學們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歡這首歌嗎?為什么? 2、由歌曲聯系到古詩:誰知道這首歌和哪首詩有關?誰會背?詩的作者是誰? 3、簡介作者——李白。 4、復習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我們還學過李白的哪些詩?能背嗎? 5、揭題:今天我和同學們學習李白很有名的一首送別詩——《贈汪淪》。(板書課題) 三、自讀,初學古詩 1、出示古詩內容,學生自由輕讀古詩,要求: (1)自學詩中生字,讀通古詩! (2)對照課后“注釋”試著弄懂詩的大意! (3)提出自己什么不理解的詞句或問題! 2、指名朗讀古詩。理解詩題意思! 3、學生齊讀古詩。 四、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 (1)圖上誰是李白,誰是汪倫?你是怎么知道的? (2)從圖上可以看出他們在干什么? 2、指名讀通古詩, 3、引導學生質疑:說說詩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4、教師著重指導理解“忽”,再指名讀好“忽聞岸上踏歌聲”! 5、理解“不及”和“千尺”,著重指導理解“千尺”。 (1)“千尺”是什么意思? (2)像“桃花潭水深千尺”這種帶有“千”、“百”、“萬”的數字詩句,你還知道哪些?。 6、齊讀古詩! 7、自由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五、質疑,體驗情感 1、同學們,學到這兒,《贈汪倫》一詩學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2、老師有一個問題:汪倫為李白踏歌送行時唱的是什么歌? 你們不知道吧,我知道,你們想聽嗎? 3、播放歌曲錄音:前南斯拉夫電影《橋》插曲《啊,朋友再見!》。周華健演唱的《朋友》。 4、引導學生參與:現在同學們說說自己還會唱些什么歌?(指名唱一些關于朋友的流行歌曲) 5、談話小結:想想這些歌都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六、欣賞,背誦古詩 1、出示插圖,詩文,放配樂的古詩錄音,學生欣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生齊聲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境,有感情地背古詩。(配樂) 5、唱古詩。 七、作業,發展練習 1、課外閱讀、收集表現友情這一主題的相關古詩! 2、根據古詩《贈汪倫》,編一首送別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