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1、在語境中整體認讀:
第一步:通讀課文,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覺得容易讀錯的字。
第二步: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認讀生字。提倡學生自主認讀,教師注意糾正。
2、調動生活體驗識字:
第一步:調動生活體驗,獲得字音形象。如,“家里來了客人”的“客”,體育課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語上升到書面語。即將學生平時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的詞匯轉換成課文中的文字,降低識字難度,加強意義識記。如,無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淚汪汪、汪老師、一葉小舟、風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創設生活情境,利用課文語境,綜合運用生字詞。教師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課文出現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如,根據“贈”的意義說幾句話;描述你見過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導寫字:
在認讀和寫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識字、寫字的規律。如,各-客;河-何。本課要求寫的字較少,可以逐個指導。“舟”字的筆順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開。“客”字的寶蓋兒不要寫得太寬。“音”字的第二橫應當寫長一些,突出主筆。書寫“何”字右邊的“可”字時,橫要長些,“口”盡量向左,豎鉤的起筆處不要寫在橫的末端。
二、朗讀感悟
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后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我們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
1、感悟詩歌情境,合理指導朗讀:
《回鄉偶書》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生動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朗讀時,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
次行“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朗讀時,可以突出語音語調的變化。“無改”讀得昂揚一點,“衰”讀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面。由于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后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朗讀時,可以讀出兒童般的天真浪漫來。
《贈汪倫》這首詩前一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讀時出要讀出意外的語氣來。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深情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將“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