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教學案例及反思
【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很難將課文里的詩情畫意完美地表達出來,這時的現代教育手段就成為首選的教輔手段。新編小學語文教材十分注重學生各種素質的綜合發展,要求通過“音樂美、圖畫美、意境美”的熏陶來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因此,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才能讓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語文教學,教學案例,《葡萄溝》。
一、前言
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運用,為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信息技術不僅僅只是一種輔助工具,而是與文本融為一體,成為知識的載體、教學媒介和交流工具。因此,為了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以學為本,學會自主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不斷創新。現以《葡萄溝》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閱讀教學。
《葡萄溝》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內容。課文以新課標的思想為指導,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對葡萄溝的物產和景色有所感悟,領略葡萄溝的風土人情,產生對葡萄溝的向往和對維吾爾族人民的喜愛之情。
二、案例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去的一個地方是哪兒呢?
。úシ配浵瘢呵锾欤咸褱系钠咸殉墒炝,一個個綠色的涼棚下掛著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葡萄,關極了。人們把收下來的葡萄有的運到城市去,有的運到陰房制成葡萄干。維吾爾族老鄉用最大最甜的葡萄招待客人們。)
學生:我們要去的地方是葡萄溝。
老師:葡萄溝在哪里?
學生:葡萄溝在新疆的吐魯番。
老師:誰能從地圖上找到吐魯番?
(大屏幕上出示地圖,學生找出吐魯番)
老師:接下來我們要去課文中欣賞葡萄溝的風土人情,感受它的獨特魅力。請大家自由朗讀全文。
(學生大聲自由地朗讀課文)
老師:請同學們談談對葡萄溝的總體印象。
學生:葡萄溝出產水果,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葡萄。
學生:那里的葡萄最受人們喜愛。
學生:葡萄溝是個好地方。
老師:我們現在就去葡萄園看一看。
。c擊課件) 老師:葡萄種在哪里?
學生: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
老師:這是什么?
。c擊課件:讓學生看見梯田開在山坡上,一層一層的,上面種滿了葡萄)
學生:梯田。
老師:我們又看到了什么?
。c擊課件)
學生:我們看到了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
老師:在這樣的涼棚下感覺怎樣?
學生:涼快,舒服。
老師:請同學們讀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ㄔ诖笃聊簧巷@示上面這句話)
老師: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葡萄很大、很多。
學生:還知道葡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老師:把“五光十色”換成“五顏六色”或別的詞,感覺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