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溝》教學案例及反思
(點擊課件:各色的葡萄在陽光照耀下反射著光芒)
學生:“五光十色”這個詞講葡萄顏色多,有光澤。句子用這個詞更合適。
老師:看了剛才的畫面,你想說什么?
學生:葡萄溝的葡萄真多、真美、真想吃。
老師:這兒的葡萄又多又美,這里的老鄉怎樣呢?
學生:這里的維吾爾族老鄉熱情又好客。
學生:我喜歡這里。
學生: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老師:同學們,優美動聽的新疆音樂響起來了,讓我們伴著這動聽的音樂,帶著我們對葡萄溝的喜愛,一起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老師:這么多的葡萄收下來后怎么辦呢?
學生:有的運到城市去,有的運到陰房里制成葡萄干。
老師:什么是“陰房”?請看大屏幕,看后說一說。
學生:“陰房”修在山坡上,四壁有小孔,里面有木架子和掛鉤,鉤子上掛著一串串的葡萄。
老師:葡萄干怎樣制成的呢?
學生:掛鉤上葡萄的水分慢慢被蒸發掉,就成了葡萄干。
老師:葡萄干的顏色、味道如何呢?請大家邊吃邊觀察。
(教師發葡萄干)
學生:葡萄干的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
老師:課文學到這里,你想說什么?
學生:葡萄溝真是好地方。
教師總結:(動聽的新疆音樂響起)同學們,葡萄溝的確是個好地方。有機會我們一定要到葡萄溝,親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親口嘗一嘗盛產的水果和甜美的葡萄,親自感受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好客。同時希望你們把查閱的各類資料相互交流,辦一次板報,組織一次演講,好嗎?
三、教學反思
1、情景交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⑴ 播放錄像,配上優美動聽的新疆音樂,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用假想旅游的方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葡萄溝,暢游葡萄溝,盡情欣賞葡萄溝的景色,領略新疆的風土人情,喜愛那里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
通過欣賞葡萄溝的視頻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聲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面對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做到目觀其形、耳聞其聲,感知課文的整體美,為學生領悟課文鋪路架橋。
⑵ 在大屏幕上顯示地圖,用動畫技術突出吐魯番的位置,將干巴巴的講解變為多感官刺激,使抽象變具體,使靜止變活動,使教材活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
2、形象直觀,突破教學重難點
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不知“梯田”、“陰房”是什么樣子的;茂密的枝葉怎么會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五光十色的葡萄又是怎樣的。此時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將山坡上一層層的梯田,陰房的外觀,墻四壁的小孔,陰房內的木架及掛鉤,綠色的涼棚,五光十色的葡萄,運用動畫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很好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情景,激發情感,使他們通過直觀的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知課文內容。
四、查閱資料,拓寬語文學習天地
《基礎課程改革》提出:“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教材提倡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查詢、閱讀,以促進語文學習方式的改革。為了使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前及課后,利用各種信息渠道搜集資料,在課上、課下相互交流,以此擴大學生語文課外閱讀量,開拓學生語文學習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