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
《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
6月中旬,大新教辦組織聽課組來我校聽課,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我安排的是二年級語文第29課《數星星的孩子》,上完這一課后我有許多感想,周校長也給我做了詳細的點評。下面是我個人的反思:
本課教學我采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后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于刻苦鉆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么,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于學生的感情朗讀。本節課教學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主導線索清晰明了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于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采用表演法、游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3、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為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后,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還有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環節,你想對張衡說點什么,寫下來。學生都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課不足之處:
1、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的次數太少,應給讓學生反復的讀,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體會張衡對星星的感興趣。
2、課件運用上沒有做到及時,在一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北極星是什么?北斗七星又是什么樣子的?它怎么樣繞著北極星轉的,為什么我們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組一組的。我沒有用課件給學生講解,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3、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感興趣還是不夠明顯。
總之,教學有得有失,記住成功,今后力爭完美。
《數星星的孩子》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課文,讀著本文,仿佛回到了兒時,也像張衡一樣,偎依在老人的懷里,與天上的星星一齊眨眼睛:那是牛郎星,那是織女星,那是啟明星,那是勺子星……它們怎么總能掛在天空?一共有多少顆?數也數不清。而且本文的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著童趣,顯著童真,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著無窮的吸引力。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于觀察,樂于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