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覽鳥島風光,采擷語言寶藏
至此,學生已經經歷了一個“進入——跳出——再進入”的學習語言的過程。一開始“進入”課文自讀吸收,接著“跳出”課文談初步感受,再結合感受回歸課文——此為“再進入”。下一步的拓展力求再次“跳出”。
當然即使是“跳出”,也還得緊扣學生所獲得的感受不放。既然此時學生心中已有一個熱鬧的“鳥世界”,我們就可借此再生成新的學習語言的材料。錄相的介入,形象地再現了鳥島的“熱鬧”場景,也在學生原有的語言積累上增添了新的形象體驗。再為學生送上一串鳥名,讓他們用具體的描述鳥兒活動的情景的方法,再次渲染出一個“熱鬧的鳥世界”。這種“現炒現賣”的方法,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有難度的。但形象可感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低年級孩子的興趣,所以學生生成的語言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在這里,我還要再談一點關于學生課堂生成語言的隨機性。比如,一個學生由“人山人海”創造出一個“鳥山鳥海”,用“數不勝數”來形容鳥蛋的多。其實原先沒有這樣的預設,純粹是學生在無意間自主生成。我個人覺得這些是最可貴的,甚至遠比在我們的預設牽引下出現的語言生成寶貴得多。因為它是在課堂這個學習語言的“場”中產生的資源,滲透著學生獨特生活經驗,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它的存在,無疑是為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學習語言敞開了一個開放式窗口。透過這扇窗口,可能就會打開一條去往語言王國的“通幽曲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