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1:(小語蟲)
本課采用“詞串”的形式,圍繞桂林山水這一中心內容,安排了12個詞語,分成四組。第一組詞語展示了桂林山水的全貌。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瀠洄,青山浮水、青峰倒映特別迷人。第二組詞語生動的描繪了一幅富有民族情調的畫面。第三組詞語介紹了三個著名的景點。與詞語對應的是三幅小圖:形神兼備、奇上加奇的象鼻山。挺拔秀麗、奇峰俊美的駱駝峰,可愛的壯族孩子站在高大的榕樹下唱著山歌的情景。第四組詞語著重描繪了漓江的景色。綠瑩瑩的江面上,一位漁民在撐著小小竹筏,竹筏隨著江水緩緩漂動。竹筏上,一只鸕鶿正注視著水面,隨時準備捕捉水里游動的魚兒。青山、碧水、竹筏、鸕鶿、充滿了詩情畫意,整個漓江,好似一條百里畫廊,令人陶醉。精美的插圖與詞語一一對應,要充分利用插圖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把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發展學生的語言,形象的去感知桂林秀麗、神奇的自然風光,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人情,課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韻味。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想象,既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語言,又能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2:(共飲一杯)
教材的欣賞: 這是一篇優美的風景詞串美韻文!一個詞就是一幅畫,一個詞就是就讓你浮想聯翩,一個詞就讓你陶醉其中!12個詞,就構成了桂林的山水的“甲天下”!4個詞串就是漓江的畫廊!慢慢的讀,細細的品,讀出的是詞,出現在眼前的是畫,品出的可是情哪!
插圖與詞串:在識字教學中,就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學生能把詞語與相應的事物對應起來!識字中的插圖無疑就是孩子理解詞語的最好憑借!桂林,孩子們去過的不多,桂林的風景再優美,在他們的眼中是一片空白!課文的插圖恰恰是架起它們之間的橋梁!那藍藍的天,那美麗而又奇秀的山峰,那清得象翡翠的漓江水,那唱著幸福生活的山歌,那悠閑自在捕魚的漁民——這一切美麗的色彩,讓我們看來,無不在沖擊著我們的視角,它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就是中國最美的畫廊!看著插圖,無須再給孩子們講什么,什么是象鼻、什么是駱駝、什么是筆架等等!讀一個詞語就能看到一幅美麗的風景,連起來讀韻文,那就是連續不斷的畫廊啊!!
教材分析3(求索)
讀讀《識字2》本課圍繞“桂林山水”安排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四幅精美的插圖和四組12個詞串,插圖與詞串一一對應。清澈的漓江水鋪開了畫的長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鸕鶿。三幅小插圖特寫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駱駝峰,再現了榕樹下兩個孩子對歌的特有的壯鄉風情。對于沒有南國風光體驗的孩子來說,圖的作用很重要。第二部分內容是要求會寫的8個生字,識字、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自己讀著教材,想到教過幾遍的《桂林山水》,對“舟行碧波上,人上畫中游”的桂林充滿了向往。孩子們會不會呢?他們地處塞外,領略的是風吹草低,嬉戲于瑞雪飄飛,能不能在竹筏上站穩,能不能聽懂嘹亮的對歌呢?對話就從走進畫廊開始吧:孩子們,這個地方的景色怎么樣?和我們這里有哪些不同?各部分景色說個三言兩語,也許能在無意中理解了水的“碧”,峰的“秀”,會撫摸大象的長鼻子、爬上高高的駱駝峰、會心地傾聽有問有答的歌聲……有去過桂林的孩子,讓他說說“壯鄉”在哪里,孩子們都不知道,老師就講個清楚明白。接下去進行的是初讀識字,時間要充裕,求的是個正確。在初讀的基礎上,再提高一個層次就是誦讀品味。除了采取形式多樣的讀書方式外,感覺學生進入文字中的意境還是有一定難度,這時候,再輔以課件演示,水的碧、峰的秀可能與聲音同步了。朗讀的的效果可能會真正有所提高。寫字指導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重點掌握“鼻”的寫法。比較三個橫的不同寫法,還要引導學生與“碧”和“架”兩個字里橫的寫法進行比較,尋找橫畫的書寫規律。“廊”字在練習7中給出了被包圍部分,要寫得半藏半露的小竅門,這時候,是不是該讓學生有所發現呢?填充一下詞串之間的空白,給家長、為朋友介紹一下桂林山水,能成為一個說寫的小題目。(以上是自己對教材的一點淺顯認識,拋磚引玉吧!請老師們踴躍貼出自己的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后反思,更歡迎就詞串教學中的個別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