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學藝》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背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第九條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和學會欣賞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之一。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同學還沒回答完,便有個別學生插進話來,或是在一邊喊:讓我來,讓我來;還有的學生只顧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聽是否已有相同見解和答案被提出;也有學生干脆不聽,在下面做小動作,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還需努力多下工夫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
【教學案例】
以下是我執教二年級上冊《梅蘭芳學藝》第一課時的四個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一
開篇我選擇了梅蘭芳的一個京劇名段《貴妃醉酒》讓孩子欣賞,為的是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過渡到對梅蘭芳的介紹(課前孩子已經預習過課文)。我說道:“你知道剛剛老師放的這段錄象是什么嗎?”未等老師說完,孩子們己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小手,考慮到我們班孩子的情況,害怕他們亂說一氣,我又重復了一遍我的問題。結果發言的孩子大聲地說:“是梅蘭芳!”回答的是不錯,可是卻答非所問。
分析:學生們根本沒有聽清老師的要求,沒有用心去聽,只聽了個大概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表面看似乎發言踴躍,且反應很快,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
教學片斷二
在初讀課文之后,我出示了課文中的一、二類生字詞,讓孩子掃清詞語障礙,先是帶拼音讀,接著去拼音讀,在開火車讀到“拜師學藝”這個詞時,有個孩子是這么讀的“pài師學藝”,于是我找了另一個孩子糾正他,他當即改了過來,為了不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再次出錯,我又特別的糾正了一下讀音,后來在讀課文時,我有意識地又喊了那個剛剛讀錯的孩子來讀第一節(因為里面有“拜師學藝”這個詞語),結果他又錯了,全班嘩然。
分析:別的同學糾正了他之后,老師又領讀了幾遍,但他還是沒有用心聽,沒有感受到老師在這個詞語上的強調,結果又犯了相同的錯誤。
教學片斷三
在學習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讓學生在體會“終于”這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之后,我出示可這樣一個句式訓練“經過( ),( )終于( )。”并且我這樣提示孩子:“經過什么樣的努力,誰終于怎么樣啦?”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舉手,其中a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終于會跳繩了!”我忙提示你還少了前半句的這個前提呢!結果a反應挺快,立即改為:“經過反復的練習,我終于會跳繩了!”在表揚了a后,我見b一直高高地舉著她的手,為鼓勵她發言積極,于是喊她起來,結果b大聲地說:“我終于會跳繩了!” 此語一出,有的孩子便說:“剛剛說過了!”b不服氣,有些委屈地說:“我又沒有聽到。”
分析:b由于沒有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話,結果犯了兩個錯誤,一是重復回答,二是本身造的句子也不符合要求。
教學片斷四
為了讓孩子理解世界聞名,我說道:“梅蘭芳表演的京劇不僅中國人愛看,全世界人民也喜歡看,梅蘭芳把京劇帶給了全世界的人民。全世界的人一提到中國,就知道京劇,就知道有個梅蘭芳,文章中用了一個詞語叫做?”其中c回答了這個問題:“京劇大師”,于是我開始引導,c稍微停了一會兒,正思索著,眼看就要找到了,這時有那么幾個孩子,邊舉手,嘴中邊喊著:“世界聞名!世界聞名!” c尷尬地望著我,嘴里咕噥著:“世界聞名。”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