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說課稿
2、品讀、想象 凸現英雄形象
緊接著第一小節的提問說:是啊,大禹下定決心要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治水的過程是怎么樣的呢?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讀讀想想畫畫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艱辛。詞的概念若能與生動、形象、真切的事物以及學生已有的表象、感受、經驗建立起聯系,學生就能比較準確比較深刻的理解詞的意義。所以當學生找出關鍵詞句之后,便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吃哪些苦呢?新課標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見聞結合起來,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是對教材的一種拓展與延伸。學生可能會說“大禹在深山老林里走路時,會被毒蛇咬傷,甚至會生命垂危;大禹在挖河時一不小心就會被洪水沖走;夏天時會被曬得中了暑、冬天會被凍得渾身發抖”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詞語直觀化、形象化、情節化,深刻的體會出了治水的艱辛。這時再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讀出治水的艱辛,大禹的頑強,進一步深化了英雄的形象。
3、想象、表演 深化英雄形象
大禹為了治水,吃盡了千辛萬苦,一干就是13年,這時出示第一句話,引導學生按課文內容填空。然后問: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新課標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因為只有敢于質疑,才能有與文本進一步產生對話的欲望,也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學生可能會問:大禹為什么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不進去看一看?等等。同時讓學生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大禹的英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心目中進一步高大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小結到:是的,這么多年了,為了治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時出示第二句話,填讀。接著老師利用語言創設情境:有一天,大禹的兒子忍不住了,跑去問娘,他會問些什么呢?面對兒子的提問,娘會怎樣回答他呢?讓學生帶著設定的問題分組進行表演。學生表演雖然稚嫩,但是表演中有理解,有感悟,有想象,有拓展……這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感悟。學生的表演結束后老師趁勢說到:大禹難道不想自己的妻兒嗎?他多想回去看看呀!可是為了治理洪水,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此時,你想替大禹對他的妻子、兒子說些什么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人文性與思想性進一步整合,有意識的將思想教育融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含而不露,隱而不晦。當學生的被大禹的獻身精神所打動時,緊接著問到:你此時最想對大禹說些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使大禹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了再一次的深化。
4、升華情感 完美英雄形象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出示洪水制服后的的畫面,問學生:這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一問題的設計與第一自然段形成了對比。這種幸福美滿的日子是誰帶來的呢?(是大禹)所以人民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引讀最后一句話)學生也在思、說的教學過程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在這種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進一步挖掘教材所蘊涵的思想性:此時你最想對大禹說些什么?學生的回答中有對大禹的崇敬、佩服,有對大禹的感激、歌頌。此時,大禹的形象已經不再只是停留于紙上,而是立體地呈現在了學生的眼前,根植在了學生的心中。學生在此感悟中,語文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