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案例分析
課文記敘了朱德同志與戰士們一起挑糧的事情,贊揚了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如何更好地突破這個重點呢?我一改傳統的逐段分析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再思中感悟,在辯中明白,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片段1:
老師:朱德用這根扁擔干什么用?
學生:挑糧上山。
老師:為什么需要挑糧上山?
學生1:因為井岡山生產的糧食不多,不夠山上的戰士吃。
學生2:如果糧食不夠吃,戰士們就會餓肚子。
學生3:戰士們吃不飽,就沒力氣打仗了。
老師:說得對。你瞧,朱德正挑著擔子從遠處走來呢!(出示投影)說說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書中的句子: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
師:從“滿滿”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1:我感覺這么滿的一擔糧食肯定很重。
學生2:我感覺朱德爺爺的力氣很大。
學生3:我覺得朱德爺爺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這么滿的一擔糧食。
學生4:我想,這么重的一擔糧食會把朱德爺爺的肩膀都壓紅了。
學生5:可能還會流出血來。
學生6:我想,朱德爺爺可能是硬堅持住的,他真勇敢。
片段2:
成功點擊:
人物形象鮮活豐滿的再現,從人物的行動入手,抓住“藏”和“找”,使他們帶著情感進入主客觀高度融合的審美境界。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它的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這時,通過教師有效地引導,當學生回旋于情感的浪尖,心潮澎湃,有一種渴望表達的沖動時,心靈的閘門就已經開啟了,人物的個性得到鮮明地再現。教學是一種藝術,讓教學充滿生命的氣息,出現不曾預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