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課上,有同學提出了疑問: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看一看,為什么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想見呢?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我心中暗喜,決定以這個問題以切入點,挖掘課文所蘊涵的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大禹為什么三次路過家門沒有回去。學生有的說,他不敢回家是因為他擔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讓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有的說大禹沒治好水,沒臉回家見家里人。更多的同學說,他要治水,沒有時間回來。有一位同學說:大禹不光要治水,他還要幫老百姓修房子,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沒有時間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沒有時間回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感覺多數學生都是泛泛而談。我就引導學生讀第二段,“你從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沒有時間回來?”學生細讀課文,有學生說“他走遍千山萬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長期在外邊走的,自然是沒有時間回來了。”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有的學生說“他們要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吃盡千辛萬苦,所以沒有時間回家。”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明白治水的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道理了。
這一課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三次想象。
第二節寫“大禹決心要治理洪水。”那么,禹是怎么下決心的,他肯定有許多思考,或者還有過思想斗爭,然后才作出最后的決定。這里我啟發學生想象。為了使學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話可說,在教第一節時,我讓孩子結合掛圖,引起學生的憐憫心、同情心。
第三節寫“禹在外治水13年,曾經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一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在教學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禹真的不想見家人嗎?孩子就此展開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節寫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教到這里時,我引導孩子們觀看課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輕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情景的插圖。啟發學生說說,大家對大禹會說些什么感激的話呢?大禹又會怎回答呢?
三次想象不僅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促使學生加深了對大禹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愛他人、愛人民生命財產的高尚道德品質教育。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一)
師:(板書“禹”指名讀,齊讀)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寫“大”)為什么稱他為大禹呢?生:因為他偉大。生:因為他很了不起。師:能用“因為……所以……”來說說嗎?生:因為大禹為人們治理洪水,所以人們尊敬他,稱他為大禹。師:說得對,大禹是人們對禹的尊稱。板書“治水”,齊讀課題。同學們有什么想了解的嗎?生:大禹為什么要治水?生:大禹怎么治水?生: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師:(將這些問題寫于黑板)請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讀課文,看誰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生:(認真讀文,紛紛舉手)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導學生讀準,讀好) …… 師:現在我們交上了字寶寶朋友,相信小朋友們讀起課文,會讀得更加通順。老師再請小朋友帶著剛才的問題去用心讀讀課文,找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生: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大禹為什么治水。師:請你讀讀這一段。生:讀,比較流利。師:誰認為能讀得比他更好?(再指兩名讀)生:(躍躍欲試)我來,我來!師:(故意搖搖頭)沒理解課文的意思,怎么讀都讀不出課文的感情。來,小朋友們仔細讀讀第一段,找找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生:什么叫“淹沒”?師:請讀讀書上帶有淹沒一詞的句子。告訴老師,課文中誰淹沒了什么?生: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師:(寥寥幾筆,勾出農田)在平日,水都在農田下,發洪水時,邊畫大水蓋過農田,邊說:洪水就淹沒了農田。生:(驚呼)師:大水淹沒了農田,意味著什么?生:意味著人們就沒有糧食吃。師:(繼續畫房子,大水沖毀房子)大水把人們的房子也沖毀了,這又意味著什么?生:人們也沒有家住了。師:人們沒有家住,就叫—— 生:無家可歸。師:可惡的洪水,使人們失去了寶貴的糧食,失去了溫暖的家,人們只好到處流浪,過著痛苦的生活。現在你們再用心體會,讀這一段,該用什么語氣讀?自己練練。生:飽含深情,十分投入地讀師:誰會讀?生:讀,讀出同情的語氣。師:真有感情!但我覺得你沒讀的洪水還不夠大,誰能讀得更大一些?指名讀。生:讀,重讀“滔滔”一詞。師: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們!來,我們一起滿懷同情,讀讀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