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禹治水》有感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82聽《大禹治水》有感
李芳
10月26日,我有幸去金港小學參加了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聆聽了2節(jié)課。在這兩節(jié)課中,每節(jié)課都讓我受受益匪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熟顏港中心小學的張建剛老師上的《大禹治水》一課。張老師這節(jié)課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讓學生感受到大禹為治理大水所經(jīng)受的千辛萬苦
一、教師主導地位發(fā)揮得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作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疑點。
① 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diào)“豐富語言的積累”。張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大禹治水》是二年級的課文,張老師在課堂中凸現(xiàn)了識字學詞和朗讀訓練這個訓練重點。這是一篇傳說故事,語句凝練、含義深刻,學生與文本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張老師抓住關鍵詞語,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情感體驗,使大禹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頭腦中不斷豐滿起來。張老師還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善于啟發(fā),讓二年級學生想說、敢說、會說。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請使用站內(nèi)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禹都做了些什么呢?”,這個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員,你會對大禹說什么?”這個問題給了學生一個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機會,從而達到 突破學習重點的目的。這種精心設計的問題,小步子、設階梯,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帶有啟發(fā)性、思考性和思辯性,調(diào)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理解、表達和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思維發(fā)展的訓練目標。
③靈活適當?shù)慕虒W方法
這節(jié)課教學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師深鉆教材,掌握詳實材料外,關鍵是如何傳授給學生的問題,如何在教學中架設一條通向知識彼岸的橋梁。“洪水”、“水流”、“地形”這三個詞語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抽象,張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難點一下就突破了。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挖通”、“辟開”,教師用簡筆畫的方式給學生留下了直觀印象。張老師還用課件出示了大禹帶領老百姓挖山的情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感性印象,從而深刻理解了詞語“千辛萬苦”。在課堂中,張老師還講了一個生動的數(shù)字故事“13,3,1,10”,這一新穎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探究課文內(nèi)容的動機,并能深刻明白大禹治水一共用了XX年,三過家門而一次也不入,兒子10歲了卻一次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這樣大禹這個偉大的人物在小朋友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了。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xiàn)
語文教學中應遵循和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朗讀為主線”的原則,本節(jié)課的設計集中體現(xiàn)了這原則,首先是學生大面積地朗讀、個人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為學生理解課文記述的內(nèi)容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學習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也是多朗讀,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朗讀中有老師的熱情鼓勵和學生忠懇評價,學生的個人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學習心理得到了滿足。從而營造了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了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