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唱歌的大葉楊》教學后記(A版)
這篇課文是一首兒童詩,考慮到其短小、易讀,我希望能在一課時內學完,包括讀通讀懂課文,學好生字。經常和老師們說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我想作一些嘗試。因此,在上課之前,我特意交待胡老師,不要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我要試著讓學生從零起點開始學習。
要讀懂課文,先要讀通課文,為此,一開始,讓學生自由練讀,給學生的提出的目標是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學生自由讀的時候,我也拿著書讀,有意給學生做一個示范。我邊讀邊在行間巡視,對個別沒有讀的學生暗示其認真讀書。
接下來,為了了解學生的朗讀情況,我讓三個學生分小節(jié)朗讀全詩。有兩個學生讀得基本符合要求,有一個學生錯音較多且不流利。大部分學生聽得很認真,能幫助同學找出錯誤的地方。學生互評后,我范讀了一遍課文。目的一是讓學生再一次找準字音,二是讓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朗讀基調。我沒有放錄音,因為我認為我自己對這首詩的內在節(jié)奏把握得更好些。我的朗讀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便趁勢提出讓他們再學著老師的樣子練一練。自由練讀后又齊讀了一遍。
經過幾番反復,初讀課文的要求大部分學生達到了。讀課文的過程應該也是學生字的過程。我出示帶生字的詞語讓學生認讀,只有一兩個學生個別詞語讀不出來。然后,我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開火車”讀,抽讀了兩輪,有一個學生“享”字讀不出,我便讓旁邊的學生幫他,我說:“請旁邊的同桌悄悄地告訴他!”那位同桌非常高興,果然附在他耳邊教了一番,誰知教出的居然是讀成“受”!看起來是從詞到字學習模式的負效應了。當然,要說明的是,出現的是詞語和生字都是沒帶拼音的,學生大部分能夠掌握,證明學生確實能在讀幾遍課文后,憑印象和猜測能夠認識生字。至于還有沒完全掌握的學生,在后面進一步學習課文時還可以繼續(xù)學習,不用著急。
學完生字,該進入細讀讀懂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了。每一節(jié)詩的意思大體是什么?本來我是想安排學生講“大葉楊的故事”,因為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講故事,有利于調動學生興趣,同時,講故事的形式,實質上是對詩歌的一種改寫,是一種綜合的語文訓練。但上課后,我發(fā)現有些這種形式對學生可能難度大了一點,所以臨時改變,降低難度,讓學生回答“從詩中了解了大葉楊什么?”
對這個問題,學生回答也不理想,幾乎是照著書念的。我只得再次調整計劃――原來想提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根據學生的問題來組織教學――我還是決定按順序分節(jié)學習。
第一節(jié)寫大葉楊特別愛唱歌,分別寫了大葉楊唱得“歡快”“響亮”“悄悄地唱”的情景,三個層次,非常鮮明。根據教材的這一特點,我把第一節(jié)確定為指導朗讀教學的重點。第一句“小鳥叫我們大葉楊,成天喜歡嘩啦啦地歌唱”就確定了快樂的基調。老師通過描述調動學生體驗:小鳥呀可是大葉楊的好朋友,聲聲“大葉楊”叫得多親熱呀;從早到晚嘩啦啦唱個不停的大葉楊,心中不知有多高興呢!如此引導學生去體驗朗讀。讀“唱得歡快”,提醒學生展示歡快的表情;讀“唱得響亮”,提醒學生讀的聲音要哄亮,要有精神。那么,“悄悄地唱”該怎樣讀?為什么?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不僅能讀得好,而且能說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