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英學古詩》教案(精選6篇)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1
第 1 教 時 教 學 目 標 1、 初讀課文,能讀通課文。 2、 掌握本課生字的讀音,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重 點 難 點 1、 初讀課文,能讀通課文。 2、 掌握本課生字的讀音,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 法 觀察法、指導法 學 法 觀察法、自學法 教 具 掛圖、生字卡片 教 學 程 序 yīng shi 課前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一年級學過哪些古詩? 誰能把這幾首古詩背給大家聽聽? 背得好!你們在家里把學過的古詩背給長輩們聽嗎?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說的就是一位小朋友學過一首古詩以后,背給奶奶聽的。這篇課文的題目是——英英學古詩(齊讀) 二、解釋課題,教學有關生字詞 1、這一題目告訴我們誰學古詩?對英英是一個小朋友的名字。 解釋:古詩是古代的詩歌。 2、我們用什么辦法來記住題目中的“英”和“詩”? 3、 要求學生進行書空練習,記住“英”和“詩”。 4、 再讀課題。 三、初讀指導 1、 看圖。 (1)課題右邊的這一幅插圖,畫了哪些人?她們在做什么? (2)小結: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從課題上我們可以知道她們談的話題是有關學習古詩方面的。 (3)第二幅插圖上畫的是什么? 2、自學課文。 (1)教者問:這篇課文和以前學過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討論后小結:以前學過的文章每一個自然段開頭都空兩格,這篇課文中,“英英”和“奶奶”都是頂格的,表明“英英”和“奶奶”后面的話是她們說的。 ⑤指名兩人對讀英英和奶奶的話,頂格的“英英”和“奶奶”二字不讀。 (2)分步揭示自學要求: ①輕聲讀課文,弄懂英英、奶奶各說了幾次話,說話的內容。 討論后小結:英英講了三次,一次是背古詩《靜夜思》給奶奶聽,一次是英英講《靜夜思》的意思,還有一次是英英告訴奶奶《靜夜思》的作者是李白。奶奶講了兩次,一次是問英英 《靜夜思》這首詩是什么意思,一次是問《靜夜思》的作者是誰。 ②再次輕聲讀課文,畫出各段中的生字詞,聯系上下文初步想一想它們的意思。 (3)教學生字詞。 ①出示詞語:教 一首 靜夜思 意思 照 一層 (唐)代 ②指名讀生字詞。 ③著重講解。 教:多音字,本課中讀第一聲,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別人。 一首:首,用來表示詩詞的數量。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有著深深的思念。 ④指名讀:背 疑 霜 念 嗯 懂 唐 李 四、朗讀全文 五、課堂練習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靜夜思》的意思。 課后練習3。 第 2 教 時 教 學 目 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 點 難 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 法 觀察法、指導法 學 法 觀察法、自學法 教 具 投影片 教 學 程 序 一、復習提問 1、聽寫詞語:英英 一首 古詩 靜夜思 “靜”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詞卡訂正。 2、《英英學古詩》這篇文章里,英英說了幾次話?各講了什么內容? (英英講了三次話,一次是背古詩《靜夜思》給奶奶聽,一次是英英講《靜夜思》的意思,還有一次是英英告訴奶奶《靜夜思》的作者是李白。) 2、 指名兩人讀課文,一人讀英英說的話,一人讀奶奶說的話。(評議) 二、精讀訓練 1、 學生輕輕地主導課文,教者板書或用投影出示《靜夜思》全文。 2、 理解“靜夜思”的意思:“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想念的意思。 3、 詩中哪些詩句的意思你已經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1)教者表揚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2)你為什么不說是“秋天”呢? (3)為什么不說“地上鋪了一層白霜”而說“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呢? (4)還有哪些詩句的意思你已經懂了? (5)教者講:“舉頭”是“抬頭”的意思。 4、這首詩的意思,實際上大家已經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過聯系上下文弄懂的。這很好,F在我們來看看英英是怎么講的吧。 (1)指名讀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 (2)下面我們也來講講《靜夜思》的意思吧。 (3)發散思維訓練:詩人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大家想一想,他會思念些什么呢? (4)齊讀《靜夜思》。 5、提問:《靜夜思》的作者是誰? 教師講解: 唐代:朝代名。 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著名大詩人。 6、朗讀指導。 (1)《靜夜思》的朗讀節奏:(/為句中停頓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發展。 三、課堂作業 練習背誦《靜夜思》。 板 書 設 計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第 3 教 時 教 學 目 標 1、 能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重 點 難 點 1、 能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 法 指導法、示范法 學 法 練習法、自學法 教 具 生字卡片 教 學 程 序 一、導語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靜夜思》,并且弄懂了它的意思。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上的插圖畫了什么。 這個人是誰?(唐代詩人李白) 你們能夠想像出筒了里插的是什么嗎? 二、想像與說話訓練 請小朋友仔細看圖,再把課文輕輕地讀兩遍,想像當時的情景,說給大家聽聽。 提示:想一想:李白這時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會怎么做? 各自練習說,同桌互相試說,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 指名當眾口述。 三、背誦《靜夜思》 1、《靜夜思》的第一句寫什么? 2、第二句寫了詩人的哪兩個動作?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3、指名用自己的話講解詩的意思。 4、指名朗讀《靜夜思》。 5、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四、總結談話 小朋友們連同學們今天學的《靜夜思》,我們已經學過好多古詩了,你們覺得古詩怎么樣? 教者講解:古詩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極其豐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今后,大家還將會接觸到更多的古詩,希望大家從小就喜歡它,學好它。 五、寫字指導 1、 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英:共八筆。上下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央”。寫“央”字時應注意:第一、二筆宜收緊,下面一“橫”宜長,最后兩筆“撇”、“捺”取對稱勢。 教:共十一筆。左右結構。左邊“孝”字的第四筆撇宜稍高過第一筆橫,最后一筆橫改為提;右邊“攵”要保持平穩。全文左收右放,左低右高,彼此配合。 靜:共十四筆。左右結構,左略窄,右略寬。 2、 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代:共五筆。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右部橫筆宜朝右上取斜勢,斜鉤宜長,略取彎勢,末筆點寫于右上空隙部位。 首:共九筆。獨體字,開始兩點,左為側點,右為撇點。下面的橫宜長。“自”的撇宜短,框內兩短橫靠左不靠右。 意:共十三筆。上下結構,三部分均呈寬扁形:上部“立”尤寬扁,兩橫筆上短下長;中部扁“日”,上寬下窄;下部扁“心”左點為垂點,中右兩點為側點,臥鉤取平勢。 六、課堂練習 1、 描紅練習。 2、 背誦《靜夜思》。 板 書 設 計 英英學古詩 背內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講意思 說作者 唐代詩人 李白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書寫部分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會背古詩嗎?你是怎么會背的?
指名說說自己學古詩的步驟
2、師談話導入:有個小朋友叫英英,她也喜歡學古詩,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生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圍繞課題找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完后畫出生字詞,將生字詞多讀幾遍。
2、檢查生字讀音。
出示:英英 一首古詩 教 靜夜思 意思 照 一層白霜 唐代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重點指導“英”的讀音。
(3)指名讀,正音。
。4)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解決。
(5)齊讀詞語。
3、指名分角色讀對話
4、再讀課文,交流剛才提出的問題。
例如: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2)英英說了幾次話?(三次)
奶奶說了幾次話?(兩次)
。3)課文一共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幾次對話?
5、指導讀好古詩
。ǔ鍪竟旁妰热荩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齊讀。
三、指導書寫
1、出示:英、首、思、意、照、李
2、這幾個字有什么特點?
3、師重點指導:“意”,寫的時候要把每部分壓扁一些!罢铡钡慕Y構?梢跃巸焊璧挠洃洝罢铡钡淖中
4、師范寫,學生描紅、仿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作業設計
1、讀熟課文。
2、在《習字冊》上完成這六個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精讀課文,指導書寫剩余幾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
1、出示《靜夜思》,理解“靜夜思”的意思:“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想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地思念。
2、詩中詩句的意思你弄懂了嗎?你是怎么弄懂的?
指導學生能聯系對話內容理解詩句
3、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指名讀詩句,從文中找出詩句的意思。
。2)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找出答案。
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這一句 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釋成“好像”?
指導學生結合插圖回答問題
4、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指名讀詩句
討論:“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舉頭”?
(2)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結合插圖引導學生體會句子所描寫的優美意境。思考:李白這時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會怎么做?
師: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一樣,環境是這樣的冷清。(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齊讀《靜夜思》
6、了解這首詩的作者,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詩。
指名背誦李白的其他詩句。
二、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1、板書出示《靜夜思》的朗讀節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發展。
4、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5、指名背誦,師生評議。
三、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通過對話形式,引出一首古詩,小朋友們連同學們今天學的《靜夜思》,我們已經學過好多古詩了。古詩是我國古代寶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極其豐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詩、教、靜、層
2、仔細觀察字形,想想怎樣才能把這幾個字寫漂亮。
重點指導“詩”,哪一橫最長?
3、學生描紅、仿寫,教師巡視指導。
4、反饋,指出不足之處。
五、作業設計
1、練習背誦《靜夜思》。
2、組詞
首( )思( )詩( )
守( )恩( )等( )
3、搜集李白的詩,讀一讀,背一背。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步感知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誰能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一個小學生把在校學習的一首古詩背給奶奶聽的。
二、板書課題3 英英學古詩
三、初讀課文
1、看圖出示投影片
學生說圖意
小結畫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
兩個人有說有應,這叫對話。
2、自學課文
。1)教師講述對話的書面形式
。2)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會讀本課生字,識記字形。
。4)理解下列詞語
故鄉明亮意思不由得家鄉唐代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字詞
教 一首 故鄉 靜意思
。2)指名讀準每個帶點的字音。
。3)了解詞語掌握情況:故鄉唐代不由得
4、通讀課文
輕聲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角色對話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記心中,不讀出來。
5、理清脈絡
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說了些什么?
小結: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內容完整,層次清楚。
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注意互相對應,把話說清楚。
過渡:英英學習的是哪首古詩,我們下節課再認真學一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2、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膠片
教學過程: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詩題。
"靜夜"意思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說"靜夜思"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的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么人?你從那里看出來的?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現在我們依次來學習。
第一句
。1)指名讀。
。2)這句詩,英英是怎樣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
。3)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讀。
。2)"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舉頭"?
。3)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明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當他想念故鄉時,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用"/"畫出句中的停頓。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指導背誦。
2、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課文。
小朋友們,你們學習這篇課文以后,對學習古詩有什么認識,可以談談。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按筆順描紅的生字。代英舉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詩意
五、作業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波代
披袋
3、背誦課文。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4
3、英英學古詩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一個偏旁。能正確美觀的書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結合畫面的意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
三、教具準備:
課件一套 游戲卡片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發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課《英英學古詩》。你們還記得那個可愛的小英英給奶奶背了那首古詩嗎?那首詩又是誰寫的?【出示課件:靜夜思 唐代 李白】
2、你們想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想)那好,陶老師就和小朋友一同來學習它。咱們好好地讀一讀,細細的品味一番,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ǘ⒕氉x古詩,質疑討論:
1、學生打開書,自己讀古詩,要求字音讀準,詩句讀通順。
與此同時,【出示課件:詩的四句】
2、請學生讀,點評。
3、看課件齊讀古詩。
4、再讀古詩,看看你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同學們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說明咱們小朋友都在動腦筋了。那我們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書上,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就能解決這些疑問了。
5、同學們分小小組,一人讀詩句,一人讀后面的詩意,想想剛剛我們的疑問能不能讀懂?
6、學生討論。
同學們說得真好。能夠通過自己的讀來理解詩句的意思,解決了問題,真了不起!
(三)、誦讀感悟,體味詩情:
1、【出示課件:古詩城堡中的這首詩】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一個安靜的夜晚,咱們的詩人李白在欣賞窗外的一輪明月。你們知道什么時候月亮才會這么園,這么亮呢?
生:元宵節的時候最圓。
生:中秋節的時候月兒最圓。
師:是呀,中秋節、元宵節的月兒最圓了,那樣的晚上我們都與家人在一起過節呢。 誰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度過的?
生: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在一起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月餅,很開心。
生:元宵節的晚上我會與爸爸媽媽一起到街上去逛街,看兔子燈,到商店里去猜謎語,好熱鬧!
生: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回到鄉下,與爺爺奶奶一起吃晚飯,看月亮吃月餅,一家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不知有多高興呢。
師:月圓之時是我們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假如此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么想呢?
生:我會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媽媽,想他們在干什么。
生:我會很難過的,別人都與親人在一起,而我只有孤單一人。
生:我會懷念以前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說不定我會忍不住哭的。
師:是呀,別人團聚,自己卻孤單一人,心中肯定很難受。(指圖)想一想,說一說,此時的詩人站在窗前,仰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生討論交流)
生:他會想到家鄉,想念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不知道此時他們在干什么,是不是也在想著遠在他鄉的我。
生:李白會想:以前這個時候我與家人在一起,有說有笑的,一邊喝酒一邊吟詩,多開心啊!而今天只有我一人,沒有人與我說話。
生:他會想:月兒這么圓,可我卻只有孤單一人在賞月,多冷清。∠胫胫,他不由得嘆了口氣。
2、師:說得多好哪,這個時候的詩人望著明月,他會更加想念他的家鄉,想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誰來試著當一回李白把《靜夜思》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生舉手愿意朗讀詩句)
老師也想做一回李白讀一讀這首詩,想聽嗎?【師配上音樂《良宵》,通過范讀引路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意境中】
3、指導學生誦讀。
。1)同學們,古代的詩人多有才學阿。20個字就像我們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不愧是一位唐代的大詩人。
。2)其實讀古詩和我們平時讀課文有一定的區別:速度要放慢,要注意停頓,要把自己當作是詩人。
(3)【出示課件:分好停頓的詩句】學生練讀。個別讀。配樂讀。
4、背誦古詩。
。ㄋ模、拓展練習,訓練古詩:
同學們,其實我們班上的同學請過去年一年的學習,已經會背很多首古詩了,想不想見一見他們阿?【出示古詩標題】。小朋友你們真了不起,給自己一點掌聲。
1、在這么多的詩中,有哪些是寫了思念家鄉或親人的呢?找出來背一背。
2、在這么多的詩中,有哪些是大詩人李白的詩呢?找出來背一背。
3、游戲:古詩大擂臺【小組合作】
一、春回大地。
1、( )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2、好雨知時節,當( )乃發生。
二、五彩繽紛。
1、日照香爐生( )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2、日出江花( )勝火,春來江水( )如( )。
三、數字天地。
1、解落( )秋葉,能開( )月花。
2、草長鶯飛( )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四、動物世界。
1、( ),( ),( ),曲項向天歌。
2、兩個( )( )鳴翠柳,一行( )( )上青天。
4、這樣吧,看樣子同學們詩讀得還不過癮,咱們就上來一人哪一首來吟誦一番吧,共同來感受古詩的樂趣。
。ㄎ澹、寫字指導:
靜、思、李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5
學習這課,首先從課題入手,明確這一課的主人翁是英英,借著學生已經的預習過,問學生:“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學生自然背得朗朗上口,且有模有樣。
接著讓學生打開課本,認真看課文的格式,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對文體了解得還不錯呢。有說:以前我們學的課文分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的第一行都空兩格作為標志,這篇課文沒有自然段;有說:我們以前學的古詩是單獨出現的,有《憫農》、《鋤禾》;《靜夜思》是在課文里面的;“這就叫‘文包詩’!庇姓f:這篇課文的前面有“英英、奶奶”。“那是表示什么呢?”“表示是奶奶和英英說的話!薄澳怯谜f話的內容寫成的文章叫什么形式呢?”沉默了好議會兒,終于在我要公布答案時,有一學生自信地說:“是對話的形式!薄罢媪瞬黄穑
然后就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文章,“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這句話讀起來很費勁。一是前半句讀不齊,即使畫了停頓符號還是不太理想;“思念起故鄉來”,學生思維定式,總有人讀成“思念起來”,反復朗讀了好多遍,結果還是夾雜著幾個不協調的聲音。
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奶奶跟英英對話的內容,課文層次清晰,學生一下子就說得很準確:她們的談話是圍繞《靜夜思》這首詩展開的,談了詩的內容、意思和作者。
我跟學生分角色朗讀,我扮演奶奶,萌對我這奶奶沙啞的聲音還不滿意,說可以再老一點。我于是就“裝老”了,“是啊,奶奶年紀大了,耳朵不中用了,英英啊,你一說就是一大串,奶奶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鞘裁匆馑?”剛開始要求回答的小朋友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句的意思,在我的暗示下,終于有孩子知道從書上找到了答案,但我發現至少有一半的學生對到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沒有感覺。再反過來問這句話是說的哪句詩,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順利。我們還討論了“為什么說是秋天的夜晚?”大致了解是因為秋天天高云淡,月亮格外明亮;秋天有個中秋佳節,人們都團圓了,就更加思念起故鄉來。這時就有學生問:“老師,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節的晚上寫的吧?”“你怎么知道的?我看不一定哦!你看,詩中是說‘舉頭望明月’,并沒說‘圓月’啊。”他笑笑,坐下了。我心里反沒了譜,是在中秋節的晚上寫的嗎?后來查了一下資料,并沒有此說,才算安心。
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备杏X不太好,總覺得學生沒有真正明白文中的語句是對詩句的解釋。
本來還設計讓學生扮演奶奶,向英英提出問題?墒怯捎谠谠娋渑c意思對應上扯了不少時間,這一環節沒能進行。這會兒坐著后悔呢,學生定有我想不到的精彩的提問。很遺憾!
《3、英英學古詩》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熟悉綠線內的7個生字。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思念、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3、學習英英專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學習精神。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1 、課前激趣背詩
。◣煱骞旁姡笇W生讀準古詩)
師:同學們,聽說暑假大家背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聽。
2、指名背古詩
過渡:同學們背得真好!今天我們班也來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也非常喜歡學古詩,大家向她打聲招呼吧。(出示“英英”,指導讀)
3、補充課題:英英學古詩(齊讀)
過渡:英英學哪首古詩呢?又是怎樣學古詩的?今天,我們就跟著英英一起來學古詩。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碰到不懂的字圈出來,并多讀幾遍。
2、師檢查學生學習生字情況。
1)學生說出自己不熟悉的字。
2)師出示生字卡片多形式讀。(指名讀,分組地賽讀,開火車讀)。
過渡:同學們生字把握得很好,現在我們就把生字放到課文中仔細讀課文,并思考:
三、精讀課文、思考總是: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
1、學生說,師出示詩題:靜夜思
1)指導讀準字音:靜,思,指名讀
2)齊讀課題
師:這首詩你會讀嗎?
2、指名讀
師:前面幾位同學都能讀通詩句,現在我們全班同學看著黑板齊讀課題。(全班齊讀課題)
師:我們已能讀通詩句,那明白古詩的意思嗎?
3、指名說古詩意思。(學生按課文意思讀出來)
4、師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師:遠離家鄉的人是指誰?大家猜猜那天會是什么日子,詩人為什么這么想念家鄉?
生:應該是中秋節吧。
師:昨天是中秋節,你和家人是怎么過的?假如你獨自一人,遠在他鄉,心情會怎樣?(學生自由說)
師:其實詩人的心情跟你們一樣,非常想念家鄉,那他會想念家鄉的什么呢?
5、激情導詩詩句
師:請同學們就帶著這份情感朗讀詩歌吧!
1)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師:詩人當時心情很苦悶,于是拿起手中的筆寫成這首古詩來表達當時的心情。那同學們想念家人時會怎么做?怎么說?(學生暢所欲言)
師:那同學們現在就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寫在李白的畫像旁邊吧!
四、總結全文
師:現在我們就和李白詩人一起把這首古詩送給遠在他鄉的人們吧?
1、學生閉上眼睛背誦詩歌。
師:今天我們不僅學會了這首古詩,并且還能從中了解到英英是如何學古詩的。最后我們再次來感受英英學古詩的方法。
2、全班齊讀課文。
《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英英學古詩》這一課主要是通過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形式講了英英在學校學了一首古詩,回家后背給奶奶聽的一件事。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易以接受,備課時,原以為課堂會很平淡,但事實并不是如此,今天的課堂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不到的出色,讓我感受到好的引導能激發學生廣闊的思維,從而調動他們真正的學習愛好。
教學片斷:
學生讀完《靜夜思》
師:“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是?
生:不由得想起故鄉來。
。ǔ鍪菊n文插圖)
師:請同學們想想:當時李白會想些什么?
生:他會想念家人……
師:那天是什么日子,詩人為何這么想念家鄉?
生:是中秋節。
師:昨天是中秋節,你和家人是怎么過的?假如你獨自一人遠在他鄉,心情會怎么樣?(學生暢所欲言)。
師:其實詩人的心情你們一樣,非常想念家鄉,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那份思念,一起深情地朗誦這首古詩吧!
此時的學生一個個神情凝重,從他們的朗讀中我還體會到了淡淡的憂傷。于是我趁此機會進行一次小練筆,讓學生動筆把自己此時的心情用一兩句話寫下來,再次把他們的情感推向高潮。
這堂課體現了《語言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應誦讀淺近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雅。在本課教案中,我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展開想象,了解詩人的感受,從而感悟到詩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學生的情感已得到升華,但并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能調動起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繼續探討古詩誦讀方法,關注全部的學生。
二年級科組評議:
優點:本課教學思路清楚、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特殊是詩歌的情感體驗引導非常到位。生字詞的熟悉方法新奇;比如“讓學生指出自己不懂的字,后來通過什么方法解決了”這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足:①生字“靜”應是兩邊等寬,而不是左窄右寬,老師口誤。
②朗讀時過少,沒讓全部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李定教導主任評議:
優點:①教師教態、自然、調控、組織課堂能力強,能夠很好地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
②生字熟悉有序,形式多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墼姼枨楦械囊龑,教師能很好地創設情境讓學生來體驗。
不足之處:①學習生字時間多了一些,假如再節省一點時間放在后面朗讀上更好。
②讀古詩時間少些,假如讓學生看著插圖再來讀會更入情。
、圩詈髴寣W生把課文說一遍,這樣就給人一種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