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 鸛 雀 樓 》教案(精選10篇)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登、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積極向上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背給大家聽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學生跟老師一起做“登”的動作。還有“登”什么呢?
標注“鸛”的音節(jié),是什么音節(jié)?(整體認讀音節(jié))。看偏旁,有鳥字,你還知道帶“鳥”的偏旁的字嗎。“雀”也是一種鳥,我們知道什么“雀”?(麻雀)。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課件展示鶴)
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4、師: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呢?我們學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課件展示此詩)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解讀詩人。紅線表示什么?教學停頓。
2、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也可以問老師。
3、反復教讀停頓、讀詩。
三、品讀詩句
1、讀完這首詩,你們知道寫了什么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圖上畫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出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通過圖理解意思。(太陽)
太陽怎樣呢?看圖,太陽去干什么了?誰能試著說一說?(太陽下山了)
“太陽下山了”也叫夕陽,夕陽曾經(jīng)用來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個電視節(jié)目叫《夕陽紅》
夕陽下山圖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這一行詩也讀得美美的呢?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行寫的什么呢?出示“黃河圖”,問這是什么?
黃海去哪里了?指名說。
師說:黃河入海,氣勢磅礴,來勢兇猛,非常壯觀。用詩里的話說叫什么?一起說(黃河入海流。)
曾經(jīng)有很多人都歌頌過黃河,老師這里有一個詩朗誦《黃河頌》一起欣賞。
指名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會想什么,引讀“欲窮千里目,”
欲:想要。窮:盡。千里目: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師翻譯:如果想要把更遠的地方看盡。需要怎么樣呢?
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見了嗎?
(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會看的更遠。)
指導讀。
四、拓展延伸
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1、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2、帶上動作,你已經(jīng)是詩人了。
六、古詩配畫
1、學生畫畫,教師巡視指導。
2、投影儀顯示繪畫好地作品。
七、作業(yè)
背誦古詩,完成繪畫。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chuàng)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里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xiàn)在就請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 上節(jié)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讀,
2. 二,(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shù)脑~語,再調(diào)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nèi)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qū)W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么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nèi)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3
17、登鸛雀樓(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書寫部分生字。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
小朋友喜歡旅游嗎?你去過哪些地方?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山西的永濟縣去玩一玩。看,這里有一座樓,多高呀,數(shù)一數(shù),有幾層樓?今天我們就到這座樓上去玩一玩。聽導游介紹,這座樓上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誰來讀一讀。(學生讀“鸛雀樓”,讀正確)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數(shù)一數(shù),有幾層樓?”為下文登高望遠作好鋪墊。]
看老師在黑板上寫“鸛雀樓”,學生書空。(雀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鳥,樓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學生在語文書上把“雀”和“樓”各描一遍。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認讀“鸛雀樓”后,教師適時進行寫字指導,邊板書課題,邊進行寫字指導,讓學生進行書空,并在語文書上進行杪紅。]
2.以前,鸛雀樓不是很有名氣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登上鸛雀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取名為《登鸛雀樓》,學生讀題目。今天,我們就跟隨王之渙登鸛雀樓,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但王之渙說,在登樓之前,要把他寫的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請大家打開語文書,翻到第114頁,借助拼音自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讀詩 。
古詩一共有兩句四行詩句,誰來讀一讀第一句詩句?(個別讀、齊讀)
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句?(個別讀、齊讀)(更、層正音。)
誰能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
過度:我們把《登鸛雀樓》讀得這么正確、這么流利,王之渙請我們一起登樓了。
[設計意圖:低年級要把初讀落到實處,確保人人都能正確、流利(不錯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復、不破句)地朗讀課文,因此,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先自讀古詩,然后檢查古詩的朗讀情況,是否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有一定的節(jié)奏。]
三、品讀詩句,悟意明理。
[設計意圖:運用媒體,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從而大致理解古詩中部分字詞的意思,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同時,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的明理作好鋪墊。]
(一)品讀第一、二行詩句。
1.啊,我們現(xiàn)在登上二樓了,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美景吧。(看動畫)
2、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
(1)山
a這是怎樣的山?
(青山,評價:對,因為山上種滿了樹。)
這是高大的山(對,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樣呢?(一座挨著一座。)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連綿起伏 連綿起伏的群山
[設計意圖:適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加強學生詞語的積累,送給學生一些詞語,如“連綿起伏”等。]
(2)日
這是怎樣的太陽呢?
紅紅的(像紅氣球,像紅燈籠),你說了太陽的顏色。
圓圓的(形狀)
發(fā)出了亮光,(但一點兒也不刺眼),古詩中,有一個詞語就寫了這美美的,紅紅的、亮亮的太陽,誰找出來了。讀一讀“白日”。
傍晚的太陽怎么樣了呢?(落下去了)
怎樣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著群山),書上哪個字是表示“靠著、挨著”的意思?(依),誰來做一做“依”的動作。
呀,紅紅的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第一行詩中,哪個字表示“完了,消失了”?(盡)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3.指導朗讀“白日依山盡”
(1)啊,看到了紅紅的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我們?nèi)滩蛔∫黜灥剑?ldquo;白日依山盡”
(2)個別讀。
評價:通過你朗讀的白日,讓我仿佛看到了一輪圓圓的、亮亮的紅日,多美呀。
從你讀的“依山”讓我感受到了太陽靠著山頭,多么可愛啊!
聽了你讀的“盡”,讓我感覺到太陽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讀得真好,那是因為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4、學習第二行詩句
(1)、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黃河水是怎樣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著)
是呀,黃河水不停地向前流著,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奔騰不息、) 黃河水的氣勢多大啊,再送你一個“浩浩蕩蕩”。
黃河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地向前流著,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詩句中,哪里告訴我們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導朗讀:
誰來讀讀第二行詩句?
評價:從你讀的“黃河”聽出來了,這是浩浩蕩蕩的黃河。
從你讀的“入海”,聽出來了,黃河是流進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著。
讓我感受到了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
5、小結:
小朋友,我們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一輪紅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騰呼嘯的黃河,流入大海,你覺得怎么樣呢?(美。高興)那么,我們再把兩行詩句連起來讀一讀,再去好好地欣賞一番。
(二)品讀第三、四行詩句。
1.(情境)看了這么多的美景,我們還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遠的地方,那該怎么辦呢?(再登上一層樓)好,讓我們再登上一層樓,我們到了第三層了,此時我們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遠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詩人和你們的想法一樣,就寫下了第三、四行詩句。
讀一讀第三、四行詩句,找找哪個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來是眼睛的意思,在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個詞表示“很遠很遠的地方”,“千里”(練讀)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個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哪個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3.學生練讀第三、四行詩句。
評價: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遠啊,誰讀得比他更遠。
“更”聽出來了,你在不斷地登樓,不斷地攀登。
[設計意圖:以評促讀,通過評價,扎實地指導學生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4、小結
今天,我們跟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夕陽挨著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黃河水滾滾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我們非常喜歡,讓我們再連起來讀一讀。同時,我們在游玩的過程中,我們又學會了一種讀懂古詩的方法,看圖畫,讀懂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看圖畫,理解詩句”是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
四、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
2、出示“欲”
學生看筆順表,在書上描紅。
教師范寫。
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
評價反饋。
3 、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雀”和“樓”,寫后反饋。
[設計意圖:語文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第一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指導過“雀”和“樓”,因此本環(huán)節(jié)重點指導書寫“欲”,學生看筆順表,在書上描紅--教師范寫--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評價反饋。然后放手寫“雀”和“樓”。]
五、作業(yè)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找一找,讀一讀,王之渙寫的其他古詩,下節(jié)課,我們進行古詩誦讀比賽。
[設計意圖:作業(yè)1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作業(yè)2,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喜愛古詩,樂于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17、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設計理念: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趣”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成為孩子主動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扎實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字。會寫七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與神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
教師簡介鸛雀樓。
2、學生讀題,理解登鸛雀樓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老師讀,
2、自己再讀一讀,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3、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引導學生認讀,要求學生說說自己認識了哪些生字詞,是怎樣識記的,并給會寫字組詞。
全班交流,指名匯報。
4、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讓學生動手標出停頓處。
三、學習古詩,理解感悟。
(一)、學習第一句。
1、板書第一句
2、看圖:圖上畫了些什么?詩中哪個字是太陽的意思?
3、比較黑板上畫的太陽和圖片上的太陽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動作)
5、連起來說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6、指導讀第一句,指名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圖片上的黃河,說說你在電視里看到的黃河是怎樣的3、說說第二句的詩意。
4、指導讀出黃河奔流的氣勢。
5、齊讀第一、第二句并連起來說這兩句的意思。
(三)、學習第三、第四句
1、出示詩句。
2、看圖理解:詩人站在哪層樓?他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怎么樣。
3、詩里哪個字的意思是“想要”(欲),“窮”什么意思?師解釋“千里目”:很遠很遠的地方。“更”是什么意思?
4、學生討論詩意。
5、指導朗讀第三、第四句
四、鞏固。
1、齊讀古詩
2、前兩句所寫的是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戲)
4、朗讀古詩。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5
課題:17 登鸛雀樓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雀、樓、依、入”等8個生字,理解詞語:白日、千里目、一層樓、(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結合上下文和實際了解課文中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初步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詩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重點與難點:識字寫字課前準備:圖片、習字冊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三、理解詩句,背誦古詩
四、分析字形,指導書寫。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shù)氐拿麆佟L拼形恢脑娙私凶鐾踔疁o,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 2、《登鸛雀樓》(板書課題)1、過渡: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課件)3、走下臺去,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給予個別學生以幫助。4、檢查初讀情況示: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指名讀古詩同桌互說詩意。背誦古詩(1)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欲 鸛 雀 依(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田字格中范寫難寫的生字1、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覺得怎樣?2、讀課題。1、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3(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子音,讀通句子。(2)認讀詞語,討論一些難懂的字詞。(3)指名或男女生選讀一句話。齊讀課文。開火車讀。同桌互說詩意練習背誦古詩。1、“開火車”認讀生字。說說自己已經(jīng)認識了哪幾個,告訴他們是怎樣認識它們的。2、找出認為難記的生字,大家一起討論:怎樣記住它,怎樣寫好它?3、在《習字冊》上把生字描紅、仿影、臨寫。看圖想象畫面,激發(fā)興趣。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味。練習背誦古詩。學會書寫生字說明:1、重點突出板塊設計; 2、備課時重點突出教學設計(包括教師與學生活動設計) 3、教學反思在“活動目標及達成情況”欄填寫。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6
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 多媒體課件 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雀”和“樓”。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2、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一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師板書課題,學習“雀”和“樓”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借助拼音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不懂的字詞旁畫上“?”號;
出示詩句,檢查學生的朗讀: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窮 、更 、入】這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指名讀,齊讀一下難讀的生字。
指名1人讀古詩。
同桌互讀互聽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學習第一句詩。
⑴ 小朋友先讀讀第一句詩,再看看文中的插圖,你都看到了什么?(點名“白日”指傍晚時的太陽)
⑵ 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再去看看吧。
師配樂深情敘說: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緩緩落下,余暉染紅了天邊的云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波濤洶涌,流向遠方,流入大海。
⑶ 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讓詩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黃河……。
⑷ 現(xiàn)在,你明白了詩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著、靠著)
那“依山盡”就是指太陽挨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⑸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還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 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
(視頻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生自由練讀。
⑺ 指名1人讀。若讀不到位,師加以指導。
小結學法: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板書:看)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這句詩的?(借助文中插圖,發(fā)揮想象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幫手,讀好詩句)
對呀,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想象畫面,來學習古詩,今后,大家一定要常運用這個方法。
2、學習第二句詩:
⑴ 站在鸛雀樓上,面對這樣壯觀的美景,詩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讀 (第二句) (背景圖:鸛雀樓)
⑵ 理解“欲”、“窮”在板書上點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種解釋(課件出示:①欲望 ②想要 ③需要 ④將要),你覺得這句詩中該選哪種意思呢?(課件閃出“②想要”)
⑶ “目”指眼睛,“千里目”詩一種夸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必須要 。
⑷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⑸ 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生自由談。(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生自由談。出示:
(1)學期結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用詩句鼓勵他,愿他學習: 。
(2)爺爺奶奶希望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不斷進取,越來越出色,祝他們工作: 。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獲!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課件出示畫面、古詩。再把這首詩連起來讀讀吧!
情境中背誦
伴隨著優(yōu)美的古箏曲,練著把這古詩背一背。誰來背?指名2人背。
齊背。
反饋練習
回憶古詩填空:見《補……》第47-48的第1題。
3、拓展練習
王之渙還寫了很多詩呢,今天,我們再來看他寫的另一首詩《涼州詞》
課件出示: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師帶領生齊讀一下。
四、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雀”和“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剩下的生字。
3、正確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二、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依 入 欲 窮 目 更
指名讀,齊讀
2、說說哪一個字最難記:
重點指導:入 欲 更
3、指導在田字格中書寫。師范寫:入 欲 更
4、學生描紅臨寫。
三、正確完成練習
1、比一比,再組詞
八( ) 窮( ) 衣( ) 日( ) 容( )
入( ) 究( ) 依( ) 目( ) 欲( )
2、默寫這首詩,同桌互查。
3、完成《補充習題》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7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上節(jié)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讀
2、指名讀,開小火車讀生字。
二、(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這個王之渙在唐朝可是相當有名的詩人,怎么有名呢?我來說個小故事大家聽聽:話說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位詩人(以前在唐詩選讀中已經(jīng)學過王高的詩,孩子并不陌生)在一個小雪天去酒樓喝酒,忽然來了一群歌手,哥仨很低調(diào),躲到角落里“擁爐火以觀焉”。那里面有四個美女歌手,唱的都是當時的著名詞曲,王昌齡他們就打賭,看哪個人的詩被這些歌手唱的最多,便是最棒的!
不一會兒,一歌手唱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在墻上畫一筆說,我一首絕句。
過一會,另一歌手唱到:“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畫一筆說,我一首絕句。
然后另一歌手唱到:“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畫一筆說,我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很郁悶,說,剛才這幾個歌手,俗,只能唱一般的。指著里面最出色一美女說,等會兒輪到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一輩子不跟你們爭。
果然一會兒那美女唱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很開心地說,怎么樣,我沒瞎說吧?
三人大笑。
這個王之渙也是十分喜歡旅游的,有一天他就登上了山西有名的鸛雀樓,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絕美的風景,這時候他有感而發(fā),大筆一揮,成就了現(xiàn)在我們所讀到的《登鸛雀樓》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fā)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shù)脑~語,再調(diào)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nèi)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qū)W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fā)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chǎn)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nèi)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nèi)互相描繪。(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反思:這節(jié)課我沒有充分認識到我班孩子的認知情況,過于樂觀的估計了他們對于古詩的理解程度,開篇的人物介紹很成功,孩子們很有興趣,詩文朗讀也很有激情。在描述所觀所感時,表達也比較好;但是對于個別詞語的意思把握上很難正確的理解,比如“白日”里的白參考資料上明確解釋為“明亮”的意思,但是孩子們無法理解,大都解釋為白天的太陽。還有“依山盡”的盡,意境的把握上也比較差。總體感覺在二年級的詩歌課堂上對于孩子審美情趣的指導上很是迷茫。出于孩子心智成長,理解能力所限,課堂講解容易浮于表面,難實現(xiàn)整體語文能力的熏陶。)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8
開發(fā)區(qū)小學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17登鸛雀樓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前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jīng)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nèi)容。 2、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3、范讀 三、理解詩句 1、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么?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業(yè)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填空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詩人( )寫的,詩人登上( ),他抬頭望去,只見( ),他又向遠方眺望,看著看著,詩人想(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懂得了(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17登鸛雀樓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2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 據(jù)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 (4)再登上一層樓。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擴詞 樓( ) ( ) ( ) 依( ) ( ) ( ) 窮( ) ( ) ( ) 欲( ) ( ) (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18青松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字詞意思。重點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前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誰會背誦?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寫的,是一首古詩。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詩,這首詩是陳毅爺爺寫的。 2、板書課題:18青松 3、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 1、錄音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 3、指名試讀。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翹舌音。 要求讀出節(jié)奏,不能唱讀。 三、細讀課文。 1、自學課文 自由輕聲讀課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語,想想詩句的意思。 2、引導理解詩句。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壓:重壓。 挺:直立而高聳。 且:而且 指名說說一、二行的意思。 結合看圖,說說青松是怎樣不畏嚴寒的。 學生練習讀一、二兩行。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潔”是什么意思?“高潔”呢?(高尚純潔)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說說三、四兩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樣高尚純潔,請等到大雪融化的時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樣兒呢?請小朋友看圖。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圖,指名說說這時修建青松的樣子。 指導朗讀。(要讀出贊、自豪的感情) 3、練說全詩的意思。 自由練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4、小結全詩。 課文一、二兩行寫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現(xiàn)青松不畏嚴寒;三、四兩行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贊美了青松的高尚純潔。 (板書:景 不畏嚴寒 情 純潔高尚) 四、指導朗讀、背誦全文 朗讀。全詩朗讀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讀出停頓和重音。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填空 青松的作者是( )元帥。詩中“挺”的意思是( ),“高潔”的意思是( ),“待”的意思是( )。詩人贊美了青松的( )品格。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18青松
本課初備
課時
共2 課時,本課第 2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指名說說詩意。 二、教學生字字形,指導書寫 1教學字形。 引導用熟字記生字。 艇--挺 粗--且 特--待 優(yōu)--化 “壓”是“廠字頭”,不要多加一點。 2指導寫法。 待、化:左窄右寬。 挺:要擺勻稱。 3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詞抄詞。(課后第三題) 2給下面的字加個偏旁或字,再組詞。 化--( ) 且--( ) 青--( ) 公--( ) 3擴詞。 高( )( )( ) 青( )( )( )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按要求填空 壓:共( )筆,部首是( ),是( )結構的字。 挺:共( )筆,第4筆是( ),部首是( ),音序是(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19小動物過冬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1 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田字格中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難點: 學會本科生字課前準備: 小動物頭飾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猜一猜: 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 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 (打一自然界的事物) 小朋友們猜猜看這是什么?(生:是雪花。) 教師加以肯定,并隨手在黑板上畫上一個雪人。 冬天快到了,小動物們怎么度過寒冷的冬天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道來學習第19課。 板書課題:19、小動物過冬 2、自己讀讀課題,你能想知道些到些什么? (可能會有如下問題:課文中講了哪些小動物?小動物們是怎么過冬的?) 二、整體感知。 過渡: 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剛才提出了不少問題。有些問題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解決。你們愿意自己讀懂課文嗎?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改字。 2、讀好的小朋友可以再讀一遍,然后自己想一想、說一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你能解決多少。 三、檢查自讀。 1、讀準生字。 (1)剛才小朋友們已經(jīng)讀了幾遍課文了,生字詞一定都能讀準了。 出示生字組成的詞語或短句: 小動物 商 量 暖和 接著 哥哥 約定 第二年 鉆到泥土里去 跳舞 聚到一起 趁 妹妹 藏在蜂巢里 夠吃 相見 秋風刮起來了。 (2)自由讀字詞一遍。 (3)開火車展示,隨時正音。 2、讀通課文。 (1)請8個小朋友開火車朗讀課文,注意讀通句子,隨時糾正錯處。 (2)同學評議:主要是表揚讀得好的同學,并簡要說出好在什么地方。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剛才提出的問題,你解決了嗎? 課文寫了哪些小動物?從哪兒知道的? 板書:青蛙 小燕子 小蜜蜂 請一位小朋友讀第一節(jié)。 2、比較: 它們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它們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它們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過得很快樂。 (1)讀一讀,這三句話一樣嗎?不同在哪里? (2)用“常常”說一句話。 3、讀了第一節(jié),你有什么感覺?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讀第一節(jié),讀出那種快樂的感覺。 4、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快樂帶給我們大家? 5、齊讀第一節(jié)。 五、學習生字。 1、鞏固字音: 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商量(liáng liàng) 暖(luǎn nuǎn) 和(hé huó huo) 哥哥(ge gē) 鉆(zuān zhuān) 到泥(lí ní)土里 2、理解生字字意。 你知道這些字的意思嗎?由這些字,你想到了哪些詞或成語?哪些名言警句?哪些詩文?說出來大家交流交流。(例如由“約”想到了“不約而同”“人約黃昏后”;由“刮”想到了“敵”、“亂”以及“刮目相看”等。) 3、 學寫生字。 (1)看課后第二題中的筆順,按筆順描紅。 (2)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哪些字比較難寫,待會兒全班交流。 (3) 學生提出難寫的字,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著重指出:“商”的里面不是“古”,“第”與“弟弟”的“弟”區(qū)分開來。“哥”的上面不是“可”。 (4) 描寫習字帖,教師巡回指導,糾正坐姿。 六、課堂練習。 1、讀生詞,抄寫生詞。 動物 接著 哥哥 約定 暖和 刮起來 第二年 春暖花開 一起商量 2、猜一猜,連一連。 (1)百花村里有人家,鮮花瓣上種莊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勞動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滿身黑,秋去江南春來歸,從小立志除害蟲,身帶剪刀滿天飛。 (3)身披綠袍,眼睛眉毛,先像逗點,后像小貓,跳上綠椅,呱呱喧鬧。 3、 朗讀課文。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擴詞 商( )( )( ) 約( )( )( ) 暖( )( )( ) 物( )( )(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課題:19小動物過冬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2課時
個人復備欄
徐長銀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田字格中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動物過冬的有關知識,懂得朋友之間應該相互關心。重點難點: 1、 本課教學重點是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遣詞造句的準確,了解小動物們過冬的不同方式。 2、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不同動物的過冬方式不同。課前準備: 課件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生字新詞,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寫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故事。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秋風刮起來了,天氣漸漸地涼了,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課件展示:秋風掃落葉的畫面,秋風刮起的“呼呼”聲。) 小動物們怎么過冬呢?(課件展示3個小動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角色讀課文2-8節(jié)。教師指導角色分配:一生讀燕子的話、一生讀蜜蜂的話、一生讀青蛙的話、一生讀敘述和提示語。 2、組內(nèi)交流:三個小動物分別怎樣過冬?為什么要這樣過冬呢?新課 標第 一網(wǎng) 三、理解感悟。 1、小組派代表將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聽者隨時糾正補充。 生:燕子到南方過冬。因為南方暖和,蟲子多。 師:是呀,冬天,北方太冷了,蟲子都躲起來了。小燕子到南方過冬才有蟲子吃。你真聰明!你從哪兒知道的?讀一讀相關的句子,好嗎? 生讀第二節(jié)。 師:你們知道秋天飛到南方,春天飛回北方的這種鳥叫什么鳥嗎?(如果不知道,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叫候鳥。) 師:還有哪些小動物與小燕子的過冬方式一樣呢? 生1:大雁也到南方過冬。 生2:我知道布谷鳥也是候鳥。還有…… 2、師生配合讀4-5節(jié)。 師:老師做小燕子,誰來讀青蛙的話,和老師配合一下? 師生合作朗讀。 師:青蛙哥哥,你睡一個冬天不餓嗎?可別把身體餓壞了! 生:不會的,我先吃得飽飽的,在泥土里睡覺,一點兒也不會餓。 師:哦,這我就放心了。對了,這好像就叫做——冬眠。 生:對,對! 師(面對大家):還有那個小伙伴和青蛙哥哥過冬的方式一樣呢? 生1:我,大狗熊。 生2:我,小烏龜。 生3:還有我,大蟒蛇。 4、 誰能像老師一樣,做一只小燕子,去問問小蜜蜂?請兩個學生讀6-7節(jié),理解冬天沒有鮮花,蜜蜂是怎樣戰(zhàn)勝困難的。 板書:青蛙 冬眠 小燕子 候鳥 小蜜蜂 巢穴里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1、小組中朗讀,準備參加全班競賽。引導:與好朋友說話怎么說?他們是用什么口吻說的?“商量”是什么樣的口氣呢? 2、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比賽,及時評議。 五、戴頭飾表演。 1、引導:燕子說話時會做什么動作?蜜蜂說話時會怎么樣?青蛙有怎樣?蜜蜂和燕子扇動翅膀樣子一樣嗎?小伙伴們告別時會說些什么?(無需回答,可以師生同做。) 2、戴頭飾分角色表演。 3、你們喜歡這三個小動物嗎?為什么?(有禮貌,如稱呼“哥哥”、“姐姐”;相互關心。) 六、鞏固練習。 1、聽寫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閱讀童話故事。板書設計: 19 小動物過冬 燕子 飛南方 青蛙 冬眠 蜜蜂 在蜂巢里吃蜜練習設計: 造句 約定——— 商量———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20美麗的丹頂鶴
本課初備
課時
共3 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徐長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識不寫。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課前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畫,揭示課題 1、圖上畫的是什么?(板書:丹頂鶴) 指名拼讀:丹(dān)、鶴(hè) 告訴學生“丹”表示紅色。丹頂鶴因為頭上是紅色而得名。 丹:丿冂 指名書空,集體練寫。 2、看圖說說丹頂鶴怎么樣?(板書美麗的) 3、齊讀課題:美麗的丹頂鶴。 4、介紹丹頂鶴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練讀課文。 自讀要求: (1)借助拼音,通讀課文。 (2)畫出詞語,圈出生字。讀準字音,想象詞義。 (3)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卡片正音。 展(zhǎn翹舌音)慮(lǜ邊音) 嘹(liáo邊音)濱(bīn前鼻音) (2)指讀長句子。 ① 丹頂鶴|不論是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么高雅。 ② 指導正確停頓。 ③ 學生練說。 (3)指名逐段試讀課文。 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3、范讀課文。(放錄音) 讀后自由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三、教學部分生字 1、指名讀字:展、慮、度。 2、提醒學生:“展”的第八畫是“豎提”;“度”要和“席”區(qū)別。 3、說說這3個字都是什么結構。 4、師范寫生字。 5、生練習描紅。 四、作業(yè) 1、練讀課文。 2、練習寫生字:丹、展、慮、度。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擴詞 丹( ) ( ) ( ) 鮮( ) ( ) ( ) 慮( ) ( ) ( ) 度( ) ( ) (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20小動物過冬
本課初備
課時
共3課時,本課第 2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課前準備: 錄音、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指名說說讀下面的幾個字要注意什么。 3、指名書空。(展 慮 度 丹)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說說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3)比較句子。 丹頂鶴飛來。 一群群美麗的丹頂鶴,唱著嘹亮的歌兒從遙遠的北方飛來。 這兩句話不同在什么地方?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相機比較:一只、一群、一群群。 換詞理解:嘹亮、遙遠。 (4)指名朗讀。 引導學生觀察題圖。體會丹頂鶴飛行時的形象,用愉悅的語氣讀。 2、講讀第2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請小朋友看圖說說丹頂鶴身上的顏色就怎樣的。 (2)指名讀第2自然段。 ① 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兩句) ②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 “潔白”和“黑”意思怎樣?(相比) 課文里用哪兩個詞把它們連起來說的? ③ 第二句告訴我們什么? 比較句子。 丹頂鶴的頭頂上是紅的。 丹頂鶴的頭頂就像嵌一顆紅寶石,鮮紅鮮紅的。 ④ 讀了第2自然段,你想想丹頂鶴怎么樣。 [板書:潔白 黑 鮮紅(色美)] ⑤ 指導朗讀。用喜歡、贊美的語氣讀,強調(diào)表示顏色的詞。 ⑥ 指導背誦。 幻燈顯示: 丹頂鶴有一身( )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 )。它的頭頂就像嵌著( ),( )的,怪不得人們都叫它( )。 先討論填空,再自由練背,最后指名背誦。 3、講讀第3自然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 (2)說說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分別告訴我們什么。 (3)看圖讀第二句話,說說丹頂鶴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板書:長 (形美)] (4)自由讀第三句話。 “高雅”是什么意思?丹頂鶴在什么情況下顯得高雅?作者是怎樣把這兩方面連起來寫的?(無論……還是……都……) 指導讀好第三句話。 [板書:高雅 (姿美)] (5)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4、細讀第4自然段。 (1)指名讀第4自然段 (2)從哪兒看出丹頂鶴把黃海之濱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 (3)齊讀第4自然段。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 2、說說丹頂鶴美在什么地方。人們應該怎樣對待丹頂鶴? 板書設計: 20 美麗的丹頂鶴 顏色美 潔白、鮮紅、黑 形美 長 姿態(tài)美 高雅練習設計: 填上合適的詞 ( )的丹頂鶴 ( )的羽毛 ( )的寶石 ( )的歌兒 ( )的故鄉(xiāng) ( )的氣候 ( )地飛翔 ( )地生活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20美麗的丹頂鶴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3課時,本課第 3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美觀地書寫。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開火車”認讀生字并組詞。 2、說說哪個生字是鮮紅鮮紅的意思。 3、口頭擴詞。 鮮 展 度 二、教學部分生字(“鮮、顯、憂”)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自學字形。 2、師生共同討論。 3、學生在《習字冊》上練寫生字。 三、課堂練習 1、背誦課文。 2、練說句子。 (1)出示:它的頭頂像嵌著一顆紅寶石。 (2)仿說:彎彎的月兒像( ) 紅紅的太陽像( ) ( )像( ) 四、作業(yè) 1、抄寫詞語。(課后第三題)2、組詞。 度( )憂( )旅( ) 席( )優(yōu)( )旋( ) 3、填空。 (1)丹頂鶴有一身( ) 羽毛,而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 ) 的。它的頭頂( ) 的,就像嵌著一顆( ),所以人們叫它丹頂鶴。 (2)丹頂鶴的樣子很( ),它的( ) 和( ) 都又細又長,不論是在地上 ( ),還是在天上( ),都顯得那么高雅。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照樣子,寫句子 例:丹頂鶴頭頂像一顆好寶石。 1、秋天,成熟的柿子掛在樹上,像( )。 2、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像( )。 3、從飛機上往下看,火車就像(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練習7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能讀懂別人的自我介紹,學會使用“它 她 他”。會寫一封簡短的信。 2、熟記成語,讀背《二十四節(jié)氣歌》。重點難點: 能讀懂別人的自我介紹,學會使用“它 她 他”。課前準備: 掛歷、掛圖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題 1、審題 2、指導。 (1)各自讀邁克的自我介紹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動手幫他填寫 (4)寫一封回信 3、練習 (1)動手寫一封簡短的信 (2)同桌相互討論,交流 (3)教師指導 二、教學第二題 (一)熟記成語 1、審題 2、指導。 (1)學生自由讀4條成語。 (2)教師范讀。 (3)學生自由讀。 (4)理解4條成語的意思:(學生只要大體說出成語的意思即可,對一些理解有難度的成語,教師給予講解) 義正辭嚴:道理正當,言辭嚴正。 大義凜然:形容堅持主義,英勇不屈的英雄氣概。 3、練習 (1) 學生自由練讀。 (2) 同座位練習背誦。 4、反饋。 (1) 檢查朗讀 (2) 指名背誦 (二)《二十四節(jié)氣歌》 1、審題 2、指導 ⑴自由讀 ⑵指名讀 ⑶教師范讀 ⑷解釋二十四節(jié)氣的內(nèi)容 3、練習 ⑴自由讀 ⑵小組讀 ⑶練習背誦 4、反饋 ⑴檢查朗讀 ⑵指名背誦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補充成語 ( )折不( ) ( )( )辭嚴 ( )( )凜然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二 年級 語文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練習7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2課時,本課第 2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寫好半包圍結構的字,做到正確、勻稱。 2、會文明禮貌的接待客人。重點難點: 學會待客,把一段話補充完整。課前準備: 掛圖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三題 1、審題。 2、指導。 (1)出示卡片,讓學生讀“席”“句”“達”3個字。 (2)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提出的描紅要求和寫字要求。 (3)指導書寫“席”: 3、練習。 4、反饋。 教師展示學生寫得好的字,表揚書寫姿勢正確的學生。指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矯正訓練。 二、教學第四題 --口語交際 (一)、審題 1、提示說話的話題。 2、學生借助拼音自讀圖下面的要求。 3、讓學生明確本次說話練習的兩個要求:一是說說“我”是怎樣接待王阿姨的,二是根據(jù)圖意,把一段話補充完整。 (二)、指導 1、指導觀察: (1)出示第一幅圖,啟發(fā)學生弄清圖上畫的是什么。(同事王阿姨來找媽媽,媽媽不在家,小華請阿姨進屋) (2)出示第二幅圖,老師啟發(fā):阿姨進屋后,小華是怎么做的?(小華請阿姨坐在沙發(fā)上) (3)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啟發(fā):阿姨坐下后,小華又怎么做的?(小華給阿姨送上一杯茶和一張報紙) (4)出示第四幅圖,教師啟發(fā):王阿姨會對小華說什么?(王阿姨夸獎小華真有禮貌) 2、看圖,讓學生把四幅圖的內(nèi)容連起來說一說。 3、指導把一段話說完整。老師要求根據(jù)圖意,把下面的一段話補充完整。 王阿姨來找媽媽,媽媽不在家。我請王阿姨進屋, 。王阿姨夸獎我是懂禮貌的孩子。 指名補充后連起來讀。 (三)、練習 1、同桌互相說。 2、全班同學交流(擴大說的面),教師點撥。 3、分角色上臺表演。 4、練習寫話。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說說你是怎樣待客的,用一段話寫下來。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這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鸛雀樓時的所見所思。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字只識不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圖片與課文的語言材料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人胸襟的寬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準備:掛圖,詞卡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設計: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英英學古詩》中,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嗎?(靜夜詩)
2、集體背誦。問:詩的作者是誰?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17、登鸛雀樓,齊讀課題。
4、解題:“登”:登上。“鸛雀”:一種鳥。“鸛雀樓”:樓名。“登鸛雀樓”:登上鸛雀樓。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5、介紹鸛雀樓及寫詩背景。鸛雀,一種鳥兒,形狀像鸛。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因常有鸛雀樓留在上面休息,人們就給這座樓取了這個名字。樓高三層,是唐代游覽勝地。`北宋時還存在,后來被黃河水沖沒。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課文內(nèi)容
2、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
1、學習一二行
(1)出示課文掛圖,設置情景:一天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出示:a、“依”有三個意思:靠、依靠;按照;順從
“白日依山盡“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傍晚)
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白日)
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靠著連綿不斷的青山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詩人還看到了滔滔的黃河,奔騰咆哮著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詩句的意思: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流向大海。
2、學習三四行
(1)談話:看到這么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讀三四行,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3)詩句意思: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
(4)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1、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shù)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2、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3、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4、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5、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找出下列詩句中的錯別字,并在括號內(nèi)改正
(1)、白日衣山盡。
(2)、黃河入海留。
(3)、欲究千里目,
(4)、更上一曾樓。
三、把下面的音序和相應的字母用線連起來。
入窮登樓層依盡
yrdjcql
《 登 鸛 雀 樓 》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 通過學情調(diào)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nèi)容
教學難點 :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diào)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 :(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jù)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nèi)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diào)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diào)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擴大發(fā)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 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diào)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diào)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經(jīng)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qū)W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zhí)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jié)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xiàn)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chuàng)設的情境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yōu)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并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fā)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獲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